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启动将加快人民币区域化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在第四次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发言时表示,在今年内完成三国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争取明年启动谈判,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专家表示,中日韩3国自…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在第四次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发言时表示,在今年内完成三国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争取明年启动谈判,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专家表示,中日韩3国自贸区的研究进度将较预定提早一年完成,进程大大加快。具有更重要意义的是,区域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一体化将促进区域货币的进一步融合,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合作
进一步催生亚洲共同货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在第四次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发言时表示,将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今年内完成三国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争取明年启动谈判,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推动物流信息互联与共享,全面开展陆海联运合作。
这意味,中日韩三国自贸区的研究进度将较预定提早一年完成,进程将大大加快。具有更重要意义的是,区域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一体化将促进区域货币的进一步融合,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占世界贸易量的10%。中国生产多层次的产品,其中有高新技术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若要稳定的外部需求,就需要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就会参与更多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与此同时,中国现在和将来也是一个资本输出国,在只有贸易区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实行货币互换等方式来降低过度依赖美元的风险。当然,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过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货币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妤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从周边化开始的,目前人民币已经在边境贸易中被广泛使用,而现在人民币也力图努力成为亚洲的主要货币。中国本身在亚洲的贸易份额比较大,中日韩自贸区启动后,将促进区域内交易和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人民币在区域内被更广泛的接受,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元作为金融霸主,对外汇储备规模较大的国家,中国、日本、乃至韩国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弱势美元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乱发美元,使得美元疲软。所以我们也必须加强在货币领域中的合作,抛弃一些小的摩擦。
实际上,日前召开的第14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称,中日韩三国已同意就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相互间进出口贸易展开可行性研究。如果进展顺利,三国将使用各自本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
据海外媒体报道,有内部文件显示,亚洲地区政府已在对创建亚洲共同货币相关设想进行具体研究。所谓亚洲共同货币,即之前学界一度传出的类似欧元的“亚元”,学界认为亚洲可以力推其成为国际货币,和美元、欧元等抗衡。不过,孙华妤指出,将亚洲各国货币合成为一个统一的货币“亚元”,难度很大,因为亚洲各国各自的政治利益难以统一,政治阻力比较大。
平衡
区域集团化可应对美国挑战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非洲研究部主任王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日韩是东亚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现在中、日、韩三国都已经分别与东盟建立了“10+1”自贸区,如果中日韩之间没有任何机制性框架和平台的话,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就只是一个口号,一个目标而已。如果中日韩能够建立自贸区,将是实质性的一大步,一定会有利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
“当然也会有竞争,中日韩三国在某一些领域、某些行业的某些产品上已经存在竞争。但是总的来说,互补性的基础还是不变的。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有些差距,即使都是发达国家,差不多的技术水平,如果完全取消阻碍贸易往来的措施,也会扩大贸易规模。”王泺说。
桑百川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三个“10+1”的启动使中亚地区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合作平台。在这个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具有在“10+1”的基础上推进建成自贸区的良好基础。
中日韩三国在经济结构上存在着非常好的分工体系。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中国与日、韩的投资关系、贸易关系逐渐活跃起来,中国承接日本、韩国转移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的加工贸易中心和制造中心,日韩在高端零部件生产商形成了独特优势。中日韩在生产制造领域可以形成共赢的格局。
桑百川说,很早之前,就有有志之士倡议中日韩自贸区,由于历史、政治、制度原因,构成了中日韩自贸区建立的障碍,只有大家摒弃前嫌、共同面向未来,才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中日韩真正建成自贸区,对世界经济格局都将是一个重要的改变。”
王晋斌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日韩是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占亚洲GDP的70%,如果不成立自由贸易区,亚洲实际上不存在重要的自由贸易区。从产业技术来看,中韩日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低端、中端和高端,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从短期来看,金融危机后经济逐步复苏并期望走向健康发展的愿望使得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提速变得尤为现实。
与此同时,专家表示,中日韩加速区域集团化进程,也是应对美国挑战的需要。桑百川表示,美国在全球战略上,一方面其自身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其国内经济矛盾的演化,都使得他更多利用美元霸主地位、军事和科技的优势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希望能加强与日韩的军事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如果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无所作为,也不利于中国的复兴。
王泺也认为,美国不希望东亚形成把他排除在外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一直对东亚自己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很警惕。现在美国通过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TTP)的平台,想要加强和东亚的合作。中日韩三国都是外向型的经济特征,而美国是三国主要的出口市场,对美国动向都很关注,但又不希望形成美国控制东亚的格局,因此为了平衡美国力量,中日韩都希望东亚能够加快经贸区域集团化的进程。
推进
自贸区战略步入快车道
中国自贸区战略正在步入快车道。短短几年内,我国从无到有、由近及远,初步构建起东西呼应的周边自贸平台和分布五洲的全球自贸网点。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已经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除与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外,其他9个自贸协定已经开始实施,实施情况良好。
此外,正在商建的自贸区有5个,分别是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挪威、瑞士、冰岛自贸区。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正在开展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
实践证明,已实施的自贸协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根据商务部的数据,系列协议实施以来,我国与东盟贸易进出两旺,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4.7%,而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是43.1%,前者高于后者近12个百分点。
启动于2001年的多哈回合谈判,历时九年依然难以冲破僵局。在目前多边贸易体制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失为一个现实的选择。桑百川表示,中国选择自贸区战略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多边体制现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美国对多哈谈判不感兴趣,他认为多边安排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把自己看成经济全球化中的受损者。所以对今年年底结束的多哈回合谈判根本不感兴趣,多边体制进展实际上受到了制约,特别是美国等方面的制约。
二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多边体制受阻的情况下,迅速发展,中国一方面会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多边体制的有效运行,同时我们也不会简单地寄希望于多边体制,还必须“两条腿走路”,积极参加区域经济集团化,尽早地和更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拓展双边的经贸关系。甚至在双边的基础上再向多边拓展。
他表示,我们的自贸区战略上,会按照“由近及远、由周边到全球”的布局推进,日韩恰恰是中国的近邻,优先发展自贸区,也符合中国整体的自贸区战略。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