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IMF:中国经济并未“过热”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日前发布的最新《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出了这个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并用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看起来并不像通常所说的经济…

“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日前发布的最新《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出了这个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并用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看起来并不像通常所说的经济“过热”。

IMF在报告中预测中国GDP增长在2011年将达到9.6%,而日益严重的通胀问题将在2011年见顶,并在2012年逐步回落,预计可恢复到4%至4.5%的水平。

报告指出,整个2010年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攀升,2011年1月份、2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4.9%。在三个月连续增长后(经季节性调整),2010年12月份和2011年1月份通胀增幅超过8%。这些价格通胀压力最早见于生食市场,但已经向其他领域蔓延,特别是食用油和食品相关工业和服务,以及住房成本。即便如此,大约同期通胀率的70%仍由食品相关品推动。

IMF指出,对中国城市人口进行的最新通货膨胀预期调查显示,超过60%的城市人口预期未来几个月价格将继续上涨,这个数字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

但IMF认为,据此认为中国经济“过热”为时过早:由于食品供应震荡超出经济规律,通货膨胀已接近峰值。并没有迹象显示工资增幅将超过生产力提高率,工业单位劳动力成本连续增长几乎为零,而且最新家庭调查显示工资收入占GDP份额仍在下降。

为确认中国经济是否过热,IMF的经济学家建立了“潜在”消费者价格通胀的度量方法,排除了生食(供应不稳定且可变)和价格管理因素(随时间推移变动很小)。这种方法有如下性质:(1)占一篮子消费物价指数一半,(2)较好地追踪整体通胀,(3)提供最清晰的需求上升压力指数。

根据这一方法,IMF的结论显示,中国的“潜在通胀”在2010年底有所回升,并在2011年继续加速上涨。潜在通胀的上涨似乎是此前生食上涨带动其他物品上涨和2010年底广义货币(M2)连续不寻常的增长势头综合导致。因此IMF特别指出,目前的潜在通胀比起2007年的通胀而言表现得更为广泛。

为了找出需求对通胀的作用,IMF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型,将M2、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出口需求、生食价格通胀以及全球非燃料商品价格作为“潜在通胀”的相关因素。

结果显示,对潜在通胀的冲击一般在大约18个月内逐渐消散。生食价格上涨对基本通胀影响巨大且持续传导至潜在通胀。而需求(工业增加值)和货币政策冲击均影响通胀水平(中国并非所有食品都有通胀),但需求及货币政策引发的庞大且持续的扩大内需将推动潜在通胀高于其发展趋势。事实上,中国的巨额投资由于迅速补充了产能,对物价上涨压力有遏制作用。

IMF假定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量以及全球非燃料商品价格符合当前该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展望。其中M2增长16%符合政府2011年度目标。

根据这些假设,IMF认为中国的潜在通胀将在2011年中(大约六七月份)达到峰值,同时,生食价格通胀以及2010年货币扩张政策滞后效应将传导到价格水平上。潜在通胀随后将在2011年底回落到大约5%,并在2012年继续下降。

总之,IMF试图证明,需求因素为推动中国通胀的主因,但其影响有限且短暂。

IMF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增长遇到瓶颈,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看起来并不像通常所说的经济“过热”。除非未来出现供应面震荡(国内或全球商品市场),中国通胀率可能在2011年下半年回归到较低的个位数水平。

然而,IMF也警告称,中国经济在面临国内供应冲击以及全球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时仍然“脆弱”。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必要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以预防通货膨胀进一步扩张和深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中国减持“两房”类长期机构债券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IMF: 中国经济 并未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