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还需改善市场供给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稳定物价总水平是今年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一季度同比上涨5.0%,这与预定目标(CPI控制在4%)仍有一定距离,显示…
稳定物价总水平是今年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一季度同比上涨5.0%,这与预定目标(CPI控制在4%)仍有一定距离,显示防通胀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动荡加剧并不断推高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势下,国内物价走高很可能成为中长期趋势,因此稳物价、防通胀不仅要着眼于当前,还应该从搞活市场经济入手,通过大力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来平衡市场需求,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此轮物价上涨,与市场流动性过剩有直接关系,为此央行去年以来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四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回收超发货币,目前市场已明显感到流动性在收紧。然而,货币回收注定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宏观调控需要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不少,主要是政策宽松了调控没效果,过严又有导致经济下滑的风险。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货币政策不得不“瞻前顾后”,既要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又要注意满足实体经济对融资的合理需求,还要避免政策叠加对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单靠货币政策的调节,恐怕短时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商品与货币供求失衡矛盾。何况,目前社会上还有相当数量的资金并不受货币政策左右,这些“闲钱”有机会就出来参与投机炒做,推高通胀预期。
与治病必须由表及里、标本兼治的道理一样,解决物价与通胀问题,亦需在适当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同时,对造成物价过快上涨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给予梳理与调整。因为无论物价上涨还是通货膨胀都只是经济问题的表面反映,经济结构与市场机制方面的缺陷才是造成投资过热和市场失衡的深层病因。如果稳定物价或防治通胀不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完善市场机制紧密结合,通胀隐患就不可能真正被消除。
问题在于,近年来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的垄断作用被大大强化,作为市场经济发动机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则显得活力不足,导致经济结构调整阻力重重,一些领域的结构不合理问题甚至更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过分偏重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如商业服务业却长期处于比较落后水平,根本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可以说,此轮物价上涨是有外部原因即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但由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市场供求矛盾同样不可低估。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也经历过几次大的物价波动,最终还是靠搞活市场经济使矛盾得以化解,可见要实现稳定物价的目的,必须借助市场之手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加快消费产业发展,使市场有效供给得到明显改善,如此方能在扭转物价持续上涨态势的同时,确保经济走上依靠内需和消费带动投资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之路。
搞活市场经济,离不开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当前民营经济仍面临不少实际困难,比如贷款难、进入垄断行业阻碍多等等。尽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不少,但实际落实到位的并不多,形成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无处可投,另一方面老百姓急需的消费产业又严重滞后的局面。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当务之急是采取减税让利等措施,尽快调动起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在制定产业振兴政策或规划时,眼睛不能只盯着那些所谓高新技术行业,应该将与扩大内需关系密切的第三产业也包括在内。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