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预示货币调控空间拓宽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我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中国证券报认为,虽然出现单季贸易逆差有暂时性因素,但从中长期来看,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有助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增加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可以预…
我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中国证券报认为,虽然出现单季贸易逆差有暂时性因素,但从中长期来看,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有助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增加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可以预期,国际收支状况尤其是经常项目收支将成为影响宏观政策调控的重要变量。如果未来出现持续的贸易逆差或顺差大幅减少,可能预示货币政策收缩最紧时期接近尾声。
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有季节性因素使然。由于我国制造企业为确保春节后的订单能按时交货,会赶在春节假期前生产及交付。同时,中东局势紧张和日本大地震又导致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量价齐升,进口明显快于出口,导致逆差出现。可以预期,一季度数据将奠定全年贸易顺差收窄的格局,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是大概率事件,国际收支状况将得到改善。
从货币管理来看,管好流动性总闸门是关键。而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将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增加货币政策运用的空间。
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持续增大,货币投放过多造成流动性较多,而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诱因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巨额资本流入,尤其是过大的经常项目顺差致使央行被迫在市场上购汇并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据测算,迄今为止我国外汇占款已超过20万亿元,是基础货币投放的1.2倍。央行只能对冲其中一部分,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很容易引发通胀。央行对冲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也越来越窄,比如,提高利率在抑制通胀同时,也会吸引“热钱”流入。
如果今年经常账户顺差收窄,外汇占款继续大幅增长的可能性降低,这将意味着外部不平衡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在源头上将有所遏制,通胀压力得到缓解。
未来如果出现持续的贸易逆差或顺差大幅减少,也可能预示货币政策最紧时期接近尾声。
从汇率政策看,国际收支趋向平衡有助于增加人民币弹性,减缓人民币单边升值带来的资本流入压力,减小短期资本对国内通胀水平的助推作用。
近期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虽然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降低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但押注人民币升值预期、并进行套利的跨境资本流入规模也在持续增加。短期资本流入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资产价格波动,推高了通胀水平。化解措施之一就是让人民币汇率充分波动起来,增加跨境资本的套利成本。
从这层意义上说,经常项目逆差为汇率波动提供了契机。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该国货币汇率倾向于上升;如果为逆差,则该国货币汇率倾向于下降。经常项目逆差能部分打消人民币升值的外部预期,减缓资本净流入速度,货币当局可以更多地从国内经济出发来运用汇率政策化解风险,汇率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将有望增强。
一季度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源自内需强劲导致进口需求的持续旺盛,这也符合宏观政策“扩内需、调结构”的预期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60%,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全球原油和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我国在海外的采购计划也都进一步推动了进口名义增速的上行。而单纯扩大进口,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需求攀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通胀输入国内的价格机制。
中国证券报认为,中国长达十年的国际收支失衡既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加速以及国内资源禀赋竞争优势的反映,也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形成的各项体制结构有关。因此,国际收支平衡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国际收支平衡不只关乎对外贸易,还要兼顾经济增长和结构改善,财政体制、收入分配体制、贸易体制、价格体制、汇率体制都须做出相应改革,通过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内外经济的平衡。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