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今后将更加关注利率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央行半年内四次加息,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际能源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导致国内通胀预期较强,3月份CPI预计可能“破5”,因此加息剑指通胀。然而在笔者看来,央行超出预期的加息动…
央行半年内四次加息,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际能源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导致国内通胀预期较强,3月份CPI预计可能“破5”,因此加息剑指通胀。然而在笔者看来,央行超出预期的加息动作恐怕不仅仅是对抗通胀那么简单。随着央行逐步建立起以“社会融资总量”为纲的金融调控体系,未来货币政策更加关注价格型调控工具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
央行频繁加息与未来中国要建立新的货币调控体系有密切关系。早在年初,央行就提出了新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总量”,明确2011年要以“社会融资总量”取代“货币信贷”增强央行宏观调控的直接效力,这种取向的改变将会对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以及操作思路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看,传统的统计口径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中国货币流动性的创造。一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对金融市场的关注程度不高,但近年间中国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经济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虚拟经济不再是实体经济的“参考指标”,特别是居民的金融资产迅速增加以及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占比迅速扩大,传统统计口径造成了对货币供应量的低估,货币创造更多的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之中,这就意味着需要用新的货币统计体系来反映金融深化的趋势,而这也必将带来中国货币调控思路长期的改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对“广义货币量”———社会融资总量的一个共同影响渠道是通过价格型工具,即利率的变动实现的。因此,央行出其不意的加息是早有准备,其根本的意图就是通过价格工具杠杆来改变当前中国持续一年多时间的“负利率”状态。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央行逐步建立起以“社会融资总量”为纲的金融调控体系,货币政策将逐步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这表明未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很可能逐渐从单一实体经济目标(控制通胀或经济增长)转移到“实体经济+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通胀+增长率+金融资产价格与收益率)上来,我国的金融调控将更加兼顾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的定位。
来源:经济参考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欧洲加息使美联储站在全球对立面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