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浮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瞄准国家战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东有长三角、西有“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中部将浮现“中三角”? “从各项条件来看,尽快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中三角’是一个重要的…
东有长三角、西有“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中部将浮现“中三角”?
“从各项条件来看,尽快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中三角’是一个重要的选择。”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记者表示。
2009年,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之后的第五位,超过“西三角”。
叶青说,组建“中三角”,是为了放大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避免中部被边缘化和中部各经济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中三角经济区”可以让三省发展达到1+1+1>3的效果。
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跨省域经济区规划,而这个最终规划面积可能达18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以武汉城市圈为重要辐射极,联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城市带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实现跨区域整合,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四极”。
“三个城市群彼此正好相隔300公里,一条江串起两大湖,是中国中西部交通最便捷、水资源最充沛的地区。”叶青表示,“中三角”如果形成,中部崛起必将加速。
瞄准国家战略
“在我们拿到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国家发改委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明确提出来要把长江中游城市捆绑起来发展,南昌、武汉和长沙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合力向前。”叶青说。
近年来,中部六省已逐渐形成几个发展区域,如皖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等。部分学者认为,其中长江中游经济区可以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也可以称为“中三角经济区”。
目前三省学界和政府智囊机构均已启动“中三角经济区”的规划研究。
根据相关设想,“中三角”将以南昌、武汉、长沙三个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促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国家规划的重点地区。
叶青表示,南昌、武汉、长沙三座城市分别是三省的省会,经济互补性强,地域临近,南昌、萍乡、株洲、长沙地区、岳阳、武汉、九江等长江中游地区也都是正在成长的都市连绵区,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已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则正在研究制订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规划。相关省份的一位政府高层对记者透露,三省将联合发力,争取将此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参照长三角、京津冀北等区域规划,面积都是20万平方公里以上,成渝经济区面积也超过20万平方公里。那么,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完全有获国家‘正名’的机会。”湖北省社科院的一名专家表示。
推进跨省区规划
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以来,中部各省经济迅猛发展,在所谓“金砖四省”中,湖南、湖北占有两席(还有内蒙、陕西)。按照各省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部地区要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
不过,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表示,农业包袱沉重、工业化远未完成、改革开放落后于沿海的三个城市群,仍是“中三角”地区必须面对的现实。
此外,这些年来由于各自忙于本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似,三个城市群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不增反减,在项目、资金争取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彼此间的竞争常常超过了合作,其结果是经济都有所发展,但在国家中的地位却下降了。
彭智敏认为,三个省如果不能齐心协力、实现经济合作,那么在全国的地位只会越来越低。因此,应该制订跨省区区域规划,放大中部的经济总量,避免中部被边缘化和中部各经济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
2009年以来,国家密集批复了十几个以省域范围为主的区域规划,政策支持的地域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市,但难度大、影响大的跨省区区域规划很可能成为国家未来区域规划的重点。
随着昌九城际铁路通车、“杭南长”高铁即将运营和武广高铁的通车,未来几年,武汉、长沙和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将形成“一个半小时同城圈”。而由这几个城市所引领的武汉城市圈、鄱阳湖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
叶青建言,在中部规划的基础上,再制定“中三角”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生态保护、环境友好、产业合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大城市圈之间的行政分割。
具体组织上,可在中部崛起办公室的领导下,设立“中三角经济区办公室”,制定相应的鼓励发展的政策,在土地、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
而在产业发展方面,叶青提出,建议仿效皖江经济带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在“中三角”设立若干个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此外,还需要在两省的交界处适当增加项目安排。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