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江苏力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三万亿元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日前,本报记者就江苏“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二五”时期如何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江苏“两个率先”早日实现等问题,采访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记者:“十一…

日前,本报记者就江苏“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二五”时期如何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江苏“两个率先”早日实现等问题,采访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记者:“十一五”时期,江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罗志军:“十一五”时期是江苏发展史上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5年,也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5年。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大台阶。5年来,江苏省经济年均增长13%以上,去年GDP达到40903亿元,人均5.2万元左右,相当于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5万亿元。全省有28个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其中7个县(市)位居前10强。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成为“十一五”新的增长点,去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6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增长3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三是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化率达到57%,5年间提高6.5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苏北、苏中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逐步上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节能目标如期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分别完成116%和126%。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全省公有、私营个体、外资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5.9%、39.4%和24.7%。“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局面正在形成,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85亿美元,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境外协议投资21.7亿美元,增长104.6%。

五是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944元和9118元,比“十五”末增长84%和70%,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特别是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468万农村贫困人口中有338万人实现脱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城乡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8类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处于最低水平,社会治安综合绩效考核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记者:“十一五”时期,江苏“两个率先”的进程如何?下一步阶段性目标是什么?

罗志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江苏在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我们在2003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省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5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分析,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苏南苏中以县为单位全部实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苏北的山、大丰、启东3个县(市、区)也进入实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行列,江苏省“两个率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去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江苏省“两个率先”的进程,与国家“长三角”规划相衔接,我们提出了江苏下一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到201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省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富裕安康的生活,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记者:江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思路、战略举措是什么?

罗志军:我们提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的主题;一条主线,就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6大战略,就是根据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发展阶段新变化,对原有重大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和拓展,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们从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生态建设、城乡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社会建设8个方面提出了江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核心的是3项指标:一是经济增长指标,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二是民生指标,居民收入实现7年倍增;三是创新指标,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基本导向是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记者:江苏明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

罗志军: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其核心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从江苏自身条件看,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科教优势也是最可依赖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把创新驱动确立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提出要通过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加快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是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重点是完善“一个机制”,就是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优化“两个布局”,就是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各类创新资源配置布局;增强“三个能力”,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特别是推动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

三是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重点是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组织实施“十大人才工程”,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记者:江苏新兴产业目前发展态势如何?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罗志军:江苏已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是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

一是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我省6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23%,其中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65%、全球的20%以上,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份额齿轮箱为60%、回转轴承40%左右,软件销售收入占全国的17.3%。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到2012年6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万亿元左右,成为江苏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二是服务业提速计划。就是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实现“三个高于”: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每年高于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在2009年基础上3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三是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以先进技术推动优化升级,以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大规模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到2012年完成技改投入152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11%以上,新培育江苏名牌产品680个、中国驰名商标100个以上,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记者:江苏如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进一步解决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罗志军:江苏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仅占全国的1%,自然资源匮乏的省份。去年11月,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会议,对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并明确提出到2015年努力实现“六个进一步”的目标,即投入进一步增加,排污总量和能耗进一步降低,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进一步优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省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全面改善,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坚持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一是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保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优化的良性互动。二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进一步加强太湖等重点流域、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先进理念,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加大良好生态创建推进力度,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来源:中国经济网
延伸阅读
上一篇:全年融资目标5000亿元 四川“保贷款增直投”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江苏 力争 新兴产业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