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与GDP,离民生更近的那个最重要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CPI和GDP在中国成为了两个受热议的关键词,但是显然这不是“熊掌”与“鱼”之间如何选择都会享受美味那样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痛苦才小一些的问题,因此就成为了有关部门的“两难”。 据央视…
CPI和GDP在中国成为了两个受热议的关键词,但是显然这不是“熊掌”与“鱼”之间如何选择都会享受美味那样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痛苦才小一些的问题,因此就成为了有关部门的“两难”。
据央视报道,2011年GDP可能继续保八,CPI升幅则有可能由原先的3%升至4%。央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为调查以来(1999年四季度)最低,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增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上季降14.9个百分点。
对于CPI与GDP之间的关系,多数人的看法是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个看法的理论源于“菲利普斯曲线”。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用英国100年的数据验证了失业率与工资变化率二者之间负相关,这是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1960年,美国两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验证了菲利普斯原理,提出了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在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后来,菲利普斯曲线演化为物价上涨与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变种形式。
但是此后的理论和实际都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和无效。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发生“滞涨”现象,经济发展停滞,但是通货膨胀却很高。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较快,而通货膨胀却很低。
所以美国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揭示:货币作用是中性的,在长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存在替代关系。也可以推论出,在长期内,物价指数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铁定具有正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二者之间不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正相关的因果关系。
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已经不再有效,但是却主宰着一些人的思维和决策,甚至有些人认为“只要GDP数据较高,即使发生通货膨胀,也值了”。因此,为了GDP数据,不管是财政手段也好,货币手段也好,虽然这些手段几乎肯定会推升物价水平,但是还是长期保持如故。
既然CPI与GDP之间,从长期来看,二者不具备正相关的因果关系,那么,以推动或者容忍CPI居高的方式,来保证GDP数据达到某一定的数据,实际上也靠不住。
因为GDP达到某一数据,只能说明以货币计量的产品增加值达到某一程度,不能说明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民经济的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还需要实际收入的提高,与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数量的优良。
但是,许多年来,GDP的数据增速明显高于人们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贫富差距拉大,这说明普通人群的实际收入明显没有跑过GDP,所以GDP的增长对于普通人来说意义不大。相反,CPI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影响就太大了。收入多年未曾增长或者增长很慢,在不断高攀的CPI面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将明显下降。
所以,GDP与CPI,对于民生影响更大的,自然是CPI。即使GDP的增长数据低一些,只要CPI保持在较低水平,那么普通民众实际上是得益的。
来源:新京报
- 上一篇:李翔:转型期的个人投资方向 下一篇:陈伟:8%与4%目标的深意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