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地产整合进展缓慢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上海国资地产陆续进行多年的整合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位接近上海市国资委的知情人士向本报坦言,“在众多领域的国资整合中,地产肯定是难度最大的之一,而今年中央层面对上市房企重组…
上海国资地产陆续进行多年的整合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位接近上海市国资委的知情人士向本报坦言,“在众多领域的国资整合中,地产肯定是难度最大的之一,而今年中央层面对上市房企重组的严令,更让上海国资整合内外交困。”
而上海地产集团的整合无疑是上海国资地产整合大戏中的核心部分之一,相关政府部门围绕其整合的相关动作持续已久。
去年底,为支持地产集团更好地履行土地储备前期开发等相关职能,上海市国资委将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的地产集团9.5%股权和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持有的地产集团2.4%股权,以国有资产划转方式划转到市国资委。股权划转后,地产集团变更为市国资委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
随后,地产集团的新任务浮出水面。
整合“大变局”
本报记者从上海市国资委官方网站获得的最新信息显示,在第二批大型居住社区土地储备和开发建设中,地产集团及所属公司摘牌受让五幅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地块,五幅地块用地总面积高达约61公顷,土地出让金总额20.91亿元。根据土地出让合同规定,该五幅地块项目性质为大型居住社区动迁安置用房和配套商品房,其中部分项目要求在年内开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以提供约111万平方米的动迁安置房。
“地产集团强化保障建设角色的另一层深意,正是相关地产资产的整合已迫在眉睫。必须通过全面的资产梳理,尤其是集团内不同地产板块人员团队的优化调整,以应对庞大的保障住房工程建设任务。”该人士表示,这也是今年中华企业、金丰投资此前双双停牌重组的重要背景。
但是,刚刚复牌的两大公司,其公告的重组内容还是令市场颇为失望。
据双方的公告披露,中华企业收购了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持有的上海房地(集团)有限公司40%股权,交易代价约为8.3亿元。金丰投资则出资1.585亿元,购入上海地产集团持有的上海市住房置业担保有限公司10.5%股权。同时,两大上市平台首次完全明确了今后的业务划分和发展方向。
此次停牌半年多的重组内容至此披露的就这么多,这显然与业内的期待差之甚远。目前中星集团等上海地产集团的一干子公司,并未如其纳入披露的整合方案,而这些资产或许才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重组核心。
对于运作多年的整个上海国资地产整合大戏而言,地产集团在保障工程层面巨量的任务增加,是个新增变量。而这幕大戏拖的时间越长,新变量将越多越复杂。
其实,今年两个出乎大多数业内人士预料的新情况已经掀起了上海国资地产整合“大变局”的序幕。
“内外交困”:进展缓慢?
上实系地产重组主导的“乾坤逆转”,无疑是今年上海国资地产整合最新浮现的大变化。
根据上实控股8月的重组公告,将以51.3亿元的总价从母公司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上实发展的控股股权,涉及63.65%的股权。曾经被认为是上实地产整合主导平台不二选择的上实发展,最终“沦为”了上实控股的旗下公司。而后者在收购上海城开、中新地产等一系列动作后,迅速壮大,尤其随着管理层团队不断强化而上实发展高层人员更迭,主次对比目前来看已彻底逆转。
上实控股方面的一位公司高层曾告诉本报记者,此举意味着上实控股成为上实系地产全面整合的核心平台,携旗下两大控股上市公司甚至可谓唯一运作平台。相关的整合动作也将以与至少从2005年以来形成的思路截然不同的路线展开。
此外,今年下半年,一直以来以市场化路线扩张迅速的绿地集团,突然出现在国资委地产版图中,10月底,上海市农口住宅办公室所持的绿地集团51%的股权被划转至上海市国资委,同时绿地集团党组织关系调整至市国资委党委,上海市国资委成为绿地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据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推测,以绿地集团的发展态势和风格,此前业内猜测“纳入上海城投整合”的说法可能性不高,绿地集团多半还将独立快速发展,纳入国资委,反而是又增加了一个“实力靠山”,国资委方面将陆续给予支持。
大变局之外,真正的整合进展依然缓慢。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分析,近期有中建等央企发布了全新的品牌战略,这是一个思路,上海的国资地产整合,同样需要先确定方向,进而谨慎推进涉及实际股权、资产的整合,主导部门不会急于求成,也不会急于明确某个整合平台。
因整合多半涉及上市公司,另一大影响因素则来自中央相关部门。
今年对上海国资地产重组的不利消息从未间断。今年4月份,从监管部门要求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企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的重组开始,到10月中旬,房企重组正式叫停,再到11月份,监管层要求只要主营业务收入中出现自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融资要求也将不予通过。
新东航、新上药以及将问世的新百联、刚刚停牌的上海家化,上海国资重组正向着年初资本化率的目标加速,只是国资地产的脚步跟得有些艰难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 上一篇:城市规划矛盾引发超级城市病 下一篇:浦东临港新城7个月转身“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