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双“引擎”发力 中西部经济或领先增长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西部将成工业化和城镇化主战场 1、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增大 目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已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现…
中西部将成工业化和城镇化主战场
1、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增大
目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已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现在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现了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的势头,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关联度逐步增强。
从各地发展规划来看,大部分地区都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同时,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存在,为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了空间依托。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在既有的产业集群之外,将成长一批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可以讲,区域经济发展如何以及持续性怎样,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该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2、区域产业转移将加快
从政策上讲,2010年9月6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将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共6个方面给予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力促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从产业发展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加之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刻不容缓。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价格较低,对于企业来说,把一些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一方面可以使产品更加靠近原料产地,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减少生产成本。因此,东部沿海的传统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向内地转移的迫切需求。
3、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
随着城市户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逐步完善,新增城市人口将主要向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生存空间的城市群集聚,以主要城市群为支点,通过核心城市群的引领与示范,将形成整个城市群共同发展的局面,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蓝图,并提出了加速一体化建设的概念,其着眼点也在如何落实六大城市群发展上。
4、中西部GDP将继续保持领先增长势头
未来中西部地区将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较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也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总体上看,未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将向中西部转移,这将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新的区域发展环境下,产业转移有加速趋势,东部相关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纷纷向中西部转移,也将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在政策和市场共同作用下,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幅,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逆转。另外,尽管经济转型是各地区共同面临的任务,但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压力更大,这样因经济转型短期内速度损失会更大一些。两相比较,中西部继续保持领先增长的态势就会凸显。
5、东部与其他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差距会略有缩小
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二法门。尽管国家将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消费上,而且4万亿投资计划也行将完结,政府性投资将减弱,加上资金过于宽松的情况逐步走向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回归正常乃情理之中。但考虑到: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一批规划项目将陆续上马,加上地方政府投资的冲动,投资增速不大可能大幅下降;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民间投资积极性不断提高,将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性投资留下的缺口;城市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带动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出台,拓展了产业投资空间;涉及民生方面的投资力度会继续加大;企业效益比较好,为投资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民间投资的地位不断上升,而在这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东部与其他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差距会略有缩小。
6、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略高于东部
尽管各地区消费增幅相对平稳,增幅差距也不是很大,但近两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已初步呈现出东部地区相对低、其他地区相对高的局面。其原因在于:一是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各地区差别不大,而农村居民收入在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增幅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相对受益比较多,增幅提高幅度大一些;二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处在不同层次,因而其消费倾向略有差异,东部地区相对低一些;三是物流市场发展迅速,全国消费大市场基本形成,各地区居民在外地区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展望未来,应该说上述影响消费增长格局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目前这种消费增长格局有望持续。
7、欠发达地区外贸活跃度相对提升
2010年,在上年基数较低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进出口增幅较高,而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增幅均比东部地区高,显示欠发达地区外贸活跃度相对提升,在外贸顺差占比中,这些地区也有比较大幅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近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品层次有所提升;二是受成本因素和资源条件影响,一些外贸企业内迁,相应带动了当地外贸的发展;三是东部地区正处于转型期,更具竞争力的外贸产品结构尚处于形成过程之中。未来看,短期内这些因素很难改变,因此,这一态势会延续下去,外贸进出口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度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会相对大一些。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自从2008年以来,持续了30多年的东高西低增长格局开始出现变化,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幅全面超越东部地区,进入2010年后这种态势更为明显,上半年尽管东、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增幅均出现回落,但回落幅度不一,其中东部地区更为明显,中、西部、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差距缩小的趋势已初步形成。
来源:中国证券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下一篇:鄂尔多斯“猛开”之后的“多元”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