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方案被指忽略与周边省市协调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治堵”是北京市“十二五”发展的头等大事。 目前,北京市上报的治堵方案已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在披露的方案中,除加强轨道交通、优先发展公交外,遏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提高机动车停车费…
“治堵”是北京市“十二五”发展的头等大事。
目前,北京市上报的治堵方案已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在披露的方案中,除加强轨道交通、优先发展公交外,遏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提高机动车停车费等行政与经济手段均在列。
12月6日北京市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将制订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的措施,研究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动车污染和解决重点拥堵路段交通拥堵问题,继续坚持公交优先的方针,建设公交城市,优先推进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交通快速通勤网络,优化公共交通布局。
不难看出,北京市治堵方案更加强调内部治理,却忽略了与河北、内蒙等周边省市的交通衔接,此为治堵方案的一大缺陷。
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虽有“加强与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在市政交通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的合作发展”等文字表述,但上述工作北京尚未真正开始。
有专家建议,北京治理拥堵需要“内外兼修”,包括协调河北、天津等地共同参与加快北京大外环过境通道建设;加快110国道二期、109国道建设,进一步提高京西北货运通道通行能力;针对西北地区至东部沿海的货运需求,研究推进利用铁路解决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问题等。
“一厢情愿”的京冀一小时交通圈
北京近邻河北正在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有消息称,河北省将投融资200亿元,实施13个县(市、区)交通基础设施与北京全面对接,推进京涿、京廊、京燕、京固等城市轻轨建设,加快进京、环高速公路网建设,打造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届时,河北省境内77条公路将与北京对接。
由于“京津冀区域规划”迟迟未能出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没有部门和组织推动,河北省政府“环首都交通圈”的愿望被认为是“一厢情愿”。
河北省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河北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意愿非常强烈,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提。河北省方面正在积极与北京对接,京冀两地交通运输建设方案仍未成型。”
公路等基础设施之所以难以推进,一个重要原因是京津冀地区缺少层级较高的政府机构协调三地利益。对于河北融入京津冀都市圈的愿望,北京方面缺少热情。
而与此同时,河北交通网络规划已经考虑到北京拥堵的现实。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河北将建5条高速公路,即“三进三绕”线路,可从南、西、北三个方向,使进京和不需进京的车流各行其道,防止大规模拥堵产生。
“三进”的线路为:河北张家口南部地区为京蔚高速公路,北部地区京尚高速公路,西北部的京张、京化高速公路;“三绕”的线路为:张石高速公路、张涿高速公路、张承高速公路。
有专家建议,从政策层面应该成立由中央高层统筹的协调机构,类似于欧盟委员会的跨地区委员会——“京津冀区域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应是由三地发改委部门组成的机构,坐下来洽谈产业协调项目,制定三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等问题。否则,京津冀间的断头路问题将难以解决。”上述河北省政府官员说。
终结京藏大拥堵?
京藏高速大拥堵,暴露出区域之间交通体系不衔接的痼疾。
近年来,内蒙古煤炭开发强度越来越大,但内蒙古缺少直达天津、秦皇岛等港口的铁路,公路运输成为煤炭向港口输送的主要运输方式。内蒙古、山西等地进京必经张家口地段,诸多车辆汇集后拥堵必然发生。
京藏拥堵之时,北京、河北、内蒙古三地加强了信息互通和车辆调度分流,有效缓解了京藏高速压力。
当大规模拥堵结束以后,三地协调的机制却没有沿袭下来,制度上的缺陷让京藏高速畅行失去一大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内蒙古要融入京津冀晋经济圈,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铁路、公路运煤通道建设”,“扩大公路网覆盖面,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全面打通与相邻省区中心城市的出口通道”。
内蒙古对北京的对接有两条路径,一是煤电资源,二是输煤网络。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呼和浩特铁路局规划了以大包、包惠为主轴,覆盖内蒙古东中西部,辐射京津冀和新疆、甘肃地区的出区跨省大通道,建设项目43个,总规模9830公里,总投资2170多亿元。
上述铁路建成后,内蒙古将形成两客两货4条大通道:包头至西安南下快速客运通道、呼包鄂至京津冀东出快速客运通道、阿盟至乌海至临河至秦皇岛港及京津地区货运通道、乌海至东胜至准格尔至曹妃甸港出海煤炭专用通道。
呼和浩特铁路局负责人称:“上述铁路建成和投入运营后,将对缓解京藏高速堵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呼包鄂至京津冀快速客运通道投运后,呼和浩特至北京只需2小时便能到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