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局长:16%企业家有迁离浙江的计划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冬去春来,死去活来”。这是浙江明星官员郑宇民对浙江民企现状的评价。 12月2日,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向本报表示,2010年三季度浙江民企综合景气指数121.25,创2007年以来的新高,连续5…
“冬去春来,死去活来”。这是浙江明星官员郑宇民对浙江民企现状的评价。
12月2日,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向本报表示,2010年三季度浙江民企综合景气指数121.25,创2007年以来的新高,连续5个季度高于100,浙江民营企业景气状况良好。
据统计,2009年二季度起,浙江民资开始向实体经济回流。截至2010年10月,浙江省共有在册民企633917户,户数同比增长12.01%,注册资本总额16157.15亿元,同比增长21.10%。
然而,随着能源、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制约加剧,民企生存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家信心波动。2010年三季度浙江民企运行动态指数下滑,可能存在下行风险。
浙江经济面临向下压力
《21世纪》:当前浙江民营经济运行状况如何?
郑宇民:从浙江民企运行动态指数看,2010年三季度指数出现下滑,关联度很高的新设民营企业户数也出现下降。2010年二季度新设户数创新高达32277户,但三季度新设户数降低为30825户。
其次从出口额看,2010年二季度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额达324亿美元,同比增速达84.62%,创历史新高,但三季度回落到296.6亿美元,环比降低8.4%。在目前复杂宏观环境背景下,是否出现拐点值得警惕。
从产业结构、外向度、规模等因素看,浙江民企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21世纪》:浙江民企大多从事中、低端制造业且外向依存度较高,转型中遇到什么挑战?
郑宇民:民企转型升级必须从原来粗放、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加工为主,转到做品牌、做整合、做高端市场、做产业链接、做总部等能创造金色GDP的道路。
民营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能源、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制约的隐忧显现。从景气指数运行情况来看,未来一段时间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将基本保持平稳状态,但会面临向下压力。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21世纪》:制约浙江民企发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郑宇民:调查显示,浙商普遍认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总体上是感受好的,但也有一些浙商认为:一是税赋比较重,第二是政府部门管理比较严,第三是成本比较高,第四是资源欠缺,第五是人文关怀少。
《21世纪》:你认为民企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什么?
郑宇民:浙江省工商局对1644家重点民企抽样问卷调查显示,45%的企业家认为存在贷款难问题,29%的企业家认为今年经营状况不如去年,有16%的企业家有迁离浙江发展的计划。
调查说明,浙江民营企业家对总体宏观环境比较乐观,但具体到微观层面,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出现波动,信心尚未全面恢复,隐忧显现。
《21世纪》:我们关注到,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强劲,在一些指标上已超浙江,全国居首。这一“超越”,让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孰者更优的争论再起。
郑宇民:浙江过去的优势主要是在体制机制上人无我有,在市场主体上人睡我醒,在资源配置上人退我进,在发展速度上人慢我快。
江苏模式最根本的一点是统,结果统成了高、大、集;浙江模式最根本的一点是放,放出了小、低、散。所以,现在在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浙江“低小散”的这种模式要比江苏的“高大集”的模式难。
《21世纪》:“十二五”期间,浙江民营经济如何再造区域竞争优势?
郑宇民:首先应该要有双向的优势,即走出去引进来。江苏是采取引进来的办法,而浙江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浙商是“满天飞”,江苏是“飞满天”。因此,浙商一定要创造出一种双向的优势,能走出去还能走回来。
第二,要再造一个结构优势,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资产结构、市场结构、空间结构等都要创新。例如,浙江有120多个小额贷款公司,但这个渠道上游缺水,下游输出去以后渠道要封掉,怎么办?
我认为,这个渠道要让上游的水库(银行),要跟横向的防洪坝(担保公司),要跟下游的稻田(民企)结合在一起,这样四位一体结构再造形成新的优势。
另外,还要有差异化的优势,赢在不同。
《21世纪》:对于浙商的未来发展上,在政策支持方面,有什么新的考虑?
郑宇民:浙江民营经济在浙江承担了60%的税收,70%的出口,80%的善款捐助,90%的就业安排。浙江对全国的贡献一年有四千亿,这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浙商民企。
浙江省主要领导曾一再表示,要让民营企业做主人翁,要让民营企业家有体面、有尊严。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尊重和爱护浙江民企和浙商,才能促使他们进一步做大做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