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扩大内需的“分解谬误”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这两年,扩大内需已成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使用最为频繁的经济学词汇之一。大家似乎也都认同,扩大内需是实现中国经济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但在笔者看来,在强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问…

这两年,扩大内需已成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使用最为频繁的经济学词汇之一。大家似乎也都认同,扩大内需是实现中国经济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但在笔者看来,在强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问题上,扩大内需的提法并非不分场合、不分条件的永远正确,同样是扩内需,中央政府说出来和地方政府说出来,就大相径庭。

通常意义上,人们会把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视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立足在整个国家的层面上考察,对过剩经济条件下需求主导论的衍生推论。按照“三驾马车”的说法,内需就是投资和消费的总和。当然,从我国所处的现实情况分析,扩大内需强调的是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非是投资。依笔者看,单纯从理论上分析,这种重视最终消费的内需观是正确的,但如果从全国和地方经济发展实践的视角下强调最终消费,却有失偏颇。而且,这种提法在经济学上无法成立。

原因很简单,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原则构想,当总需求恒等式被拆分之后,最终消费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国家层面上看,最终消费包括本国居民购买的本国产品,也包括本国居民购买的来自国外进口的消费品。从地区层面上看,最终消费涉及三部分内容:一是当地居民购买的当地生产的消费品;二是当地居民购买的从国内其他地区调入的消费品;三是当地居民购买的从国外进口的消费品。显然,如果我们仍然把扩内需当作一个和促转型有关的真理命题,那么内需至少需要划分为广义内需和狭义内需两层内涵。

先来看看广义内需的含义,它特指不再区分消费品的来源地,而单纯强调消费总量在经济总量中的地位。如果这个广义内需的定义成立,那么,广义内需就和扩内需促转型的内容无法对接。因为,广义内需总量即便是变得很大,或者广义内需在统计意义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也很难说明本国居民的消费就一定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因为,在崇尚购买进口品的国家里,广义内需扩张的原因很可能是国内居民消费进口品数量的急剧扩张。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义内需越是扩大,越会促进进口国经济的增长。

既然如此,让我们再来看看狭义内需的含义。笔者理解的狭义内需,特指本国居民对本国产品的最终消费额。从感觉上讲,这种狭义内需的扩张有点鼓励自力更生的意思,但符合我国目前所提内需的含义,因为,这种狭义内需的快速扩张可以降低外部环境变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谈及此,就得出了第一个判断,从国家层面上理解内需,它应该指向狭义内需,并非广义的消费总量。

然而,问题到此并没有结束。自从中央政府提出了扩内需的战略构思之后,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响应,把扩大内需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但笔者认为,地方政府的这种提法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无论是狭义内需还是广义内需,都无法在地方层面上成立。比如,如果我们仍然把消费总量扩张理解为地方政府的扩大内需含义,那么,国外进口量和其他地区调入量的剧增也会带来地区最终消费总量在数值上的增加,但这种结果和本地经济转型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充其量只能表明本地区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反过来,如果把狭义内需理解为地方政府的内需概念,那么,这在实质上等同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抬头,这当然是反市场的。因为,各个地方政府只关注和强调本地居民消费本地的产品,这是很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的。举例来讲,在我国一些能源城市中,进口产品主要是投资品,城市的产业类型也大多是与能源、原材料相关的,此时,很多与老百姓最终消费有关的轻工业产品均来自于国内其他城市的调入。现在,这个城市也提出了扩内需,那我就真搞不清楚它究竟是希望通过增加消费总量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还是希望自身也发展最终消费型的轻工业来替代从其他城市的调入?

我以为,各个城市提出扩内需的时候,既不会是定位于如何服务于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不会想着去拓展大而全、小而全的城市产业体系。众口一词的扩大内需,在笔者看来,乃在于一种机械化的唯上思想正在中国政府体系里形成和固化。凡中央政府说什么,地方政府就紧随其后谈什么,似乎这就是与中央政府保持步调一致了,是不折不扣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方针了。殊不知,一种正确的思想被加总之后,很可能就变得不再正确,此所谓“合成谬误”。同样的道理,在中央政府层面上讲得正确的事物,放在地方层面上就可能是错误的,此所谓“分解谬误”。无论是合成谬误还是分解谬误,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顺畅发展,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在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研究“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我们衷心地期望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分解谬误”,从根本上破除那些唯上不唯实的错误做法。

来源:上海证券报

延伸阅读
上一篇:李迅雷:明年M2增速调至15%是适中的
下一篇:强化财政预决算透明度 根治“年底突击花钱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扩大内需 分解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