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控制流动性重在调整资金流向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热点问题 ●既要“堵”又要考虑如何“疏” ●引导资金流向资源闲置领域 ●改造低产农田完善农村设施 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70万亿元,M2/GDP达到1.9,世界罕见。流动…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热点问题
●既要“堵”又要考虑如何“疏”
●引导资金流向资源闲置领域
●改造低产农田完善农村设施
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70万亿元,M2/GDP达到1.9,世界罕见。流动性过剩成为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控制流动性是必须的,否则那么多钱不管它流向哪里,都会引起价格飞涨,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都有切身感受。控制流动性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搞不好还会引发社会问题。央行9天之内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每次0.5个百分点,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8.5%,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得到提高。但即便如此,也就回笼6000多亿元。由此看来,控制流动性不能光靠堵,还需要开拓思路,调整资金流向,引导资金流向资源闲置的领域,开发闲置资源,服务实体经济,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
农村就是引导资金流向的好去处,因为农村闲置的资源太多了,比如农田改造。我国有18亿亩土地,每年粮食产量1万亿斤左右,平均亩产量不过300公斤,实在是太低了。多了不敢说,如果我国的土地平均亩产量能达到500公斤,那我们就可以挺起胸脯说:我的粮食除了养活自己,还可以出口,养活整个东亚都没问题。那么,为什么我国的粮食产量这么低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粮田是以中低产田为主,高产稳产田占比低,而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们做个粗略的估算:在我国18亿亩土地中,高产稳产田不足1/3,中低产田至少有12亿亩,改造每亩中低产田按投入2000元计算,那么,我国仅农田改造这一项大工程就需要投入2.5万亿元。从长远看,农田改造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可以保障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属于准公共产品。从近期看,农田改造的过程就是资金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是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增加货真价实的GDP。钱流向农田改造,绝对比流向其它行业更有价值。在我国广大农村,像农田那样闲置的资源还很多,比如小流域治理,水库建设,偏远落后地区的道路改造,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必需的,只要开发得当,都能更好地创造财富。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资金流向的好去处,都是扩大内需的好途径。
我们都知道,资金流动的过程就是财富分配的过程。资金流到哪里,财富也就流到哪里。在我国农村,广大朴实的农民不缺乏向社会贡献财富的能力,而是缺乏表现农民创造财富价值的货币。在农村,不是钱太多了,而是钱太少了。从整个社会看,资金流向出了问题,流动性之所以看似过剩,主要是因为它在城市里打转转,甚至是在金融系统里打转转。
那么,如何改善资金流向、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笔者认为,需要更好地发挥财政的撬动作用和银行的网络作用,努力引导钱流向农村,流向改造农田的农民,流向修建水库的农民,流向……只要这些钱和生产建设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建设,就会创造价值,不会引发通胀。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53年的日本还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国力谈不上强大,但日本政府却把对农村的补助金从1951年的256.66亿日元增加到556.16亿日元,引导资金流向农村。日本政府这么大规模地增加农村投资,是因为日本城乡都存在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源,特别是日本人坚信,把农村经济搞上去了,整个国民经济必然能够发展起来。20年后(1972年),农民的收入水平就超过了城市蓝领阶层,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均等的发展目标,农村彻底现代化了。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绝对比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日本高,政府也很有钱,今年财政收入有望突破8万亿元。多了不敢说,每年再多拿出1500亿元搞财政贴息,至少可以撬动5万亿元银行资金流向农村。如果是那样,我们还需要为流动性过剩发愁吗?解决金融问题,要有全局观念,要有了解中国实际的真功夫,切忌就金融谈金融,在金融圈里打转转。
来源:人民日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冯也成:CPI是投资指挥棒吗 下一篇:裴长洪:美元泛滥造成大宗商品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