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有自己的思考。
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蔡继明认为,农民相对收入低、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多,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力相对较低。农业劳动生产力相对较低的技术成因是户均土地经营规模过于狭小。
蔡继明建议,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具体而言,要赋予农村宅基地与城市宅基地同等的权能,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允许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
蔡继明表示,加快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农村大量闲置的建设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通过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给降低地价,进而降低房价,最终降低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
在振兴农村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方面,蔡继明建议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投资、行业和市场准入等营商环境,加大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健康成长,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所谓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一方面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要按照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进行配置,另一方面要在城乡之间,以及城市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蔡继明表示。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处在60%至70%之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超过60%和45%,顺利实现了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不过,目前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市落户,部分已经落户的还存在市民化质量不高问题,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蔡继明建议,应该明确各级政府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问题中的角色和定位,清晰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和责任分配,强化各级政府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中的主体责任,促使各级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支出,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供给,确保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和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要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供给侧发力,按照不同的农业转移人口特点,分类、分步解决其城市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多措并举从需求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及购置、租赁住房能力,为其最终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奠定经济基础。
蔡继明还建议,要加强立法和监督管理。加快制定我国住房领域基本法律,适时出台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权益,提高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