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优化资金使用,严格资金监管。会议要求,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要加强跨周期调节,在继续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统筹做好今明两年专项债管理政策衔接,更好发挥专项债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的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以利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多位专家表示,当前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核心在于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形成实物工作量以扩大有效投资。近期,经济发展动能有所减弱,国常会部署要求加快今年剩余专项债额度发行,力争在明年初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将对今年底及明年年初的投资形成支撑作用。
加快今年剩余额度发行,力争在明年初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财政部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0211亿元,平均发行期限13.9年,平均发行利率3.42%。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考虑到去年近1500亿中小银行专项债结转至今年使用,今年实际专项债规模为3.8万亿元。从实际发行情况看,截至11月21日,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3.08万亿元,剩余7200亿元尚未发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1-10月份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增速比前9月回落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0.3%,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从10月份数据看,经济仍然存在放缓压力,投资、消费仍然偏弱。尤其三季度以来专项债发行进度依然偏缓慢,并且缺乏优质的基建项目,导致基建投资增速放缓。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今年剩余额度发行,做好资金拨付和支出管理,力争在明年初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表示,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与往年相比偏慢。此次国常会提出加快发行,以便在明年形成实物工作量,旨在统筹考虑今年明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研究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额度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梳理明年专项债项目和资金需求。省级政府要强化统筹,加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储备,适时推进成熟项目开工。
为何强调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专家表示,近年来,在地方债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专项债券所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债券存在“重发行、轻管理”问题,少数项目存在前期准备工作不足而“匆忙发债”,导致资金闲置、投向不合规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吉富星认为,专项债不同于一般债,更不是“万能债”,而是要以项目收益为基础,与项目资产、收益相对应。当前,仍需要严肃新增专项债发行纪律,依据“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扎实做好前期和建设准备工作,提升项目储备和安排的精准性、规范性。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项债券管理。近期财政部印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途调整操作指引》,强调“以不调整为常态、调整为例外”的基本原则,规范专项债券用途调整行为,旨在加强专项债券资金闭环管理。
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统筹考虑各地实际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合理提出明年专项债额度和分配方案,加强重点领域建设,不“撒胡椒面”,研究依法依规按程序提前下达部分额度。
据悉,近期地方正在积极上报2022年专项债项目。天风证券固收团队分析,由于明年稳增长压力相较于今年更高,财政发力和基建投资托底经济的必要性提升,预计2022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可能在3.5万亿元附近,与今年新增额度接近。
防止资金长期闲置,加强专项债资金审计监督和全面核查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资金使用要注重实效,加强对投向等的审核和监管,严禁资金用于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不必要的亮化美化工程等。坚决制止资金挤占挪用、违规拨付、长期闲置。
目前,部分专项债项目存在一定程度的资金闲置或调整使用不规范问题。其中,一些项目是因为前期工作不扎实、准备不充分,导致资金到位后,项目进展缓慢、甚至无法实施。部分项目则是由于项目规划变化、工程调整等因素,导致项目竣工后,资金结余较多。
吉富星认为,需严格把关专项债资金的投向。应优先安排前期工作完善、具备立即开工条件的项目,力争债券资金到位后的合理期限内形成实物工作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此前,根据各省市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不少省市在专项债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其中,山东、江苏等省份存在“专项债项目进展缓慢或无法实施”的问题;安徽、福建等地存在“个别专项债券资金违规用于经常性支出”问题;广东出现“超范围使用专项债券资金”问题。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加强专项债资金审计监督和全面核查,发现问题必须严肃整改、严格问责,并实行收回闲置资金、扣减新增限额、通报负面典型等措施予以处罚。
吉富星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穿透式”监管和专项债绩效管理,督促相关部门和项目单位及时规范使用债券资金。切实将专项债资金“借、用、管、还”纳入绩效管理中,真正落实举债问效、无效问责,形成“闭环”债务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