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近日联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在京举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第三季度)”研讨会。会上,专家提出,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是为低收入劳动者提供激励性保障,非高收入国家“共同富裕”的共同任务是从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
专家表示,我国财富差距和收入差距都在缩小,当前开展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和劳动奖励的条件已成熟,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要从“生产扶持+社会保障”向“激励+保障”演进,可以考虑适时推出特别针对劳动人口的劳动激励方案和大幅度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
此外,研讨会上,专家建议,通过平台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和市场弹性,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选择,有效应对就业市场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进一步推动平台经济促进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要把握劳动关系从属性的本质特征对平台经济劳动关系进行认定,劳动者对平台具有较强从属性就应认定二者之间有劳动关系;二要抓紧建立完善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三要探索建立一个更加适合灵活就业特点的社保制度,形成就业灵活、社保稳定新局面;四要关注新就业形态的工会劳动保护问题,积极面对新就业形态不同于传统标准劳动关系的制度性挑战,解决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会入会问题,在《基本劳动标准法》中设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法》中增设“新业态用工”,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类劳动关系。
研讨会还提出,正确理解“双减政策”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底线的关系。在当前我国就业领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的情况下,今年“双减政策”仍如约推出,需要站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双减工作。一方面,校外培训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加,教育焦虑持续放大,短视化、功利化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双减政策”的落地有助于回归我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质。另一方面,校外培训市场规模约2万亿元,提供1000万个左右工作岗位。“双减”政策出台后,校外培训业务锐减70-90%,直接影响数百万人员就业尤其是女性就业。
专家建议,面对“双减政策”就业风险的叠加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一是培训行业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只要做好分流工作,就可以化“危”为“机”,消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高素质员工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解决好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人才短缺问题,其中一部分培训人员可以通过合规的方式有序进入现有公立教育体系,同时激励一部分培训人员向中西部或者偏远地区实现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