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16日电(记者 安娜 杨有宗)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月度国民经济“成绩单”显示,7月份,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但同时,在全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散发疫情的背景下,部分主要宏观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专家认为,汛情和疫情虽对短期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从全年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复苏态势未改。
汛情叠加疫情扰动7月经济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为5.6%、3.6%,分别比6月回落0.9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两年平均增速为4.3%,较1至6月回落0.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剔除基数影响后,部分主要宏观指标增速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7月是汛情的高峰期,工业生产受到强降雨天气的较大干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面临一定冲击。第二,7月国内外疫情出现反弹,对包括旅游、餐饮在内的消费产生较大扰动。”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说。
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7月份,全国发生过四次区域性强降雨,河南郑州、新乡等多个城市出现了严重内涝;江苏南京等多地疫情出现不同程度反弹,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以受灾较为严重的河南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7月份,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比6月回落1个百分点;1至7月份,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比1至6月回落2个百分点。
“面对灾情,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减少灾害损失。总体看,汛情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可控的。”付凌晖说,目前河南的受灾农作物面积大概1600多万亩,部分地区的排涝比较及时,短期积水对农作物影响不大。
从全国来看,付凌晖表示,除河南以外,大部分地区受灾较少,总体气象条件是有利的。根据遥感监测情况,7月下旬,多数地块的秋粮长势好于常年或与常年持平,全年粮食丰收有较好基础。
就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而言,“考虑到7月下旬出现疫情扩散的江苏、湖南、云南、河南四省2020年社零规模占全国22%,我们认为,7月份社零消费年内增速更多为‘假摔’。”东吴证券分析师陶川说。
经济稳增长的基础依然牢固
7月份,尽管经济复苏步伐受到汛情和局地散发疫情等因素扰动,但经济中“稳”的基础依然牢固。
一是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数据显示,1至7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1%,比1至6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加快改善,与外需保持旺盛有关,我国出口基本延续了较高增速。同时,国内出台一系列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政策,促进制造业复苏。”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
二是就业、物价保持总体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至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822万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74.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低于宏观调控预期目标。
“7月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录得47.7%,较前值上行0.1个百分点,创有纪录以来新高,表明中央对就业的高度重视取得良好成效。”郑后成说。
“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6月略升0.1个百分点。”付凌晖表示,“5.1%不仅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也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
据他介绍,由于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一般6月份到7月份之间失业率的上升幅度会比较大。但今年7月份相比6月份,失业率上升幅度比疫情前的水平低,说明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其中,25到59岁的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是4.2%,与6月持平。
此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也在改善。据付凌晖介绍,1至7月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27个行业同比增速超过10%,生产领域保持恢复。在分配领域,利润和收入较快增长,1至6月份,规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66.9%,两年平均增长20.6%;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8%。在流通领域,1至7月份货运量、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21.7%和7.8%。在消费领域,1至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
“分析经济形势不仅要看增长,还要看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等。”付凌晖认为,7月份,经济总体延续了恢复态势,从累计数据来看,主要宏观指标仍处在合理区间。
全年经济稳定复苏态势未改
展望后期,温彬认为,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环境仍存在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疫情反复、洪涝灾害对经济的正常复苏路径的干扰,下一阶段,稳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加大,但预计今年实现6%以上的增长目标不成问题。
“下半年,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主要宏观指标会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会继续提升。”付凌晖说。
从经济细分领域来看,消费复苏后期可能依然面临挑战。“我们认为,在局部疫情反复下,年内消费复苏难有超预期表现。”陶川表示。
温彬建议,下一步,宏观政策要做好跨周期调节,做好政策衔接。要继续加大力度提振内需,进一步挖掘消费的增长点,适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发挥基建投资对稳投资、稳增长的作用。要继续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结构性支持力度,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要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防范化解企业信用、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重点领域风险,并做好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提前转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