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4月21日电(记者 李唐宁 陈碧琪 马悦然)在21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双循环的中国新发展格局”分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外循环决定了内循环的高度和深度,应重视从内循环到外循环的有机连接,要特别重视外部市场的拓展。此外,扩大内需、提振消费需要进一步推动机制改革。
外循环决定内循环的高度和深度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外循环是特别重要的环节,因为它决定了内循环的质量和高度,内循环必须有外循环的支持。“比如华为的专利,在全世界如果别人用它的专利,它是收费的,在全球收的费超过中国国内企业付的钱,所以华为在向世界输送技术。同样的原因,中国其实也在向全世界学习和进口技术。所以外循环对科技发展很重要。”他说。
同时,中国消费市场也需要外循环的推动。“我们在人均1万美元GDP的水平上,如果往上走的话,外循环推进消费市场的增长,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朱民特别提到,外循环的第二个重点是推进全面竞争。中国人均GDP从1万美金走向更高的时候,推动劳动力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竞争,不单是国内竞争,还有国际竞争。所以,推进中国的企业面向全球竞争特别重要。
朱民坦言,今天的情况下,最大的挑战在于外循环。“因为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不确定、去全球化呼声仍存,这个形势下怎么做到国内国际循环,这是最大的挑战。”他表示,国内体制机制的改革开放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还需要高水平、系统性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也认为,未来应该持续扩大开放。“我们讲的双循环,不是单循环,也不是闭门搞内循环,我们要更多地参与到国际治理、国际发展、国际循环这个大环境中去,因此要求我们在制度开放方面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而对外开放也在倒逼中国的体制改革。”彭森表示,未来通过改革贸易规则和国际接轨,最终向零利率、零关税、零补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提消费扩内需呼吁进一步机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双循环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我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迈过了人均GDP 1万美元的大关,实现了全面小康,处于正在迈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同时,外部环境越来越微妙和复杂。其中,加大内部需求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内部需求中,消费需求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基础设施要投资,投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上外部需求,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
他同时表示,内循环为主,不意味着要走封闭的道路,也不意味走传统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是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前行。同时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视科技金融的作用,重视从内循环到外循环的有机连接,要特别重视外部市场的拓展,重视改善外部的关系,包括中美关系的共同繁荣发展等等。
彭森也表示,新发展格局的一大重要内涵,就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消费能力和市场规模,但现在这方面的改革还相对滞后。“包括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可能要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的改革,来进一步加快资本的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劳动力的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在“十四五”期间达成更加快速的发展。
波斯顿咨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中东国家水平。但是,中国的企业竞争力极强,在许多领域都是领先者、佼佼者,这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机遇及更大的责任。因此,以创新和科技作为推动力,从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型转向内循环为主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金融业的参与和服务是双循环发展题中之义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认为,金融的参与和服务是双循环发展的题中之义。“过往金融业在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利用外资方面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我个人总体判断,金融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各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方面,还有短板、还面临不少挑战。所以,现在整个金融业都在认真的思考,如何抓住双循环的机遇,通过创新,不但提供企业融资服务,还能提供国际风险研判等服务。”
其次,他认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目前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系统建设在加快。
第三,目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以国内市场大循环为主。而为了促进企业全球供应链,还要大力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支持更高质量的发展和更高质量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