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2日晚间公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的出炉,意味着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花呗”等网络小贷业务将被套上监管“紧箍咒”。
近年来,中国小贷公司网络小贷业务规模扩张加快。“野蛮生长”之下,部分公司经营管理粗放,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金融稳定,埋下风险隐患。
民生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郭其伟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专门针对小贷公司网络贷款业务,填补了过去在此类业务方面的监管空白。总体来看,新规监管尺度明显收紧,合规门槛提升。文件精神契合此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对于金融科技的指导意见,即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翻看这份文件可以发现,其中划下一道道监管红线,将网络小贷业务门槛明显抬高。例如,征求意见稿厘清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和监管体制,明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郭其伟指出,以往小贷公司由各地方监管,“多头治水”格局导致监管标准并不统一。一旦出现跨区业务,监管标准差异就会形成制度套利空间。此番跨省网贷业务监管权从地方上收到银保监会,监管力度明显升级。
另一条红线,则给自然人和法人单户网贷余额加盖了“天花板”。征求意见稿要求,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关联方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指出,与持牌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上述红线正是为了“圈住”这一现象。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表示,此举旨在约束网络小贷借款人债务杠杆率,避免过度消费和债务,降低网络消费信贷系统性风险暴露。预计未来网络小贷公司审贷环节将增加个人收入水平评估。
此外,征求意见还针对联合贷款比例作出要求: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有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花呗”“借呗”“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背后资金来源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等多类型机构。郭武平便直言,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中,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在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联合贷款中,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业,有的高达98%以上。”
肖斐斐认为,上述监管措施落地意味着小贷公司表内放贷需求将增加,尤其是对于前期出资额较少的公司压力更大。结合此次文件非标融资杠杆不超1倍、标准化融资杠杆不超4倍的要求,小贷公司将面临增加资本金、降低融资规模、持牌转型的需求。
随着一道道监管红线划下,戴着“紧箍咒”的网络小贷行业将何去何从?
“监管力度升级,提前防控系统性风险,能够长期利好小贷行业平稳发展。”在郭其伟看来,小贷公司行业会逐步形成资本监管体系,补齐过往“多头治水”形成的监管短板。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堵偏门开正门,在传统金融领域支持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不断创新发展符合消费领域的金融产品,从而满足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