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融资成本再降:银行负债端成本刚性如何“破局”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这两个一定,凸显了疫情冲击之下为保市场主体所需金融支持之迫切。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用…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用改革的方式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自去年8月央行启动LPR改革以来至今年5月份,一年期LPR已下降了46个基点,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61个百分点,为2007年以来的历史次低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已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相较于全球低利率环境,相较于疫情之下企业发展的诉求,相较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感受来看,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仍有必要,但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面临银行负债端资金成本的硬约束。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银行负债端成本刚性,并不是一个新鲜问题,但在当下却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今年以来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大幅下行,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下行已经慢慢拉开帷幕,但下行缓慢、相对滞后,负债端成本的刚性何时打破成为整体利率下行的关键所在。
一季度银行负债成本下行:“流动性充裕+LPR改革”倒逼
今年以来央行3次降准释放的长期流动性资金1.75万亿元,加上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超预期向市场投放了流动性,同时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LPR分别下行。
中信证券(22.680,0.07,0.31%)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受上述流动性环境因素带动,一季度银行负债成本确有下行。首先,年初以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维持充裕水平,Shibor隔夜利率、R007及DR007均有明显下行,低利率环境对同业负债占比高的中小银行来说意味着负债成本的降低。其次,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共增加8.07万亿元,同比增多1.76万亿元,特别是疫情之下居民部门存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负债端压力。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1%,环比下降10个基点,远低于实际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降幅。明明推测,这可能是受益于银行负债端成本的节约。
今年一季度末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底降低36个基点。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说,在贷款利率市场改革推进的背景下,贷款利率下行会影响到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变化。随着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银行发放贷款收益降低,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也会适当降低其负债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近期可以观察到,已经有部分银行存款实际执行利率下降,反映了市场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除存款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走低也是银行主动控制负债端成本的一个体现。光大银行(3.740,-0.01,-0.27%)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等价格普遍走低,主要反映市场流动性充裕。当前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收益率跌至“1”时代,也是因为货币市场利率很低。
然而相对于各种宝宝类货币基金,银行理财尤其是封闭式理财收益率下降得很慢。中金固收研报指出,政策利率、市场利率等参考基准下行,使得各类型负债成本的下降也就更加顺其自然。只是金融机构还需要考虑到同业竞争的关系,下调负债端利率也不敢太快,怕被竞争对手抢走资金。因此,银行类货基利率和理财利率整体的下行还是比较缓慢。
结构性存款高增长之“困”:中小银行揽储压力较大
相较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吸储能力存在天然弱势,一直面临着负债端成本更高、压力更大的问题。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指出,在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下,中小银行的揽储压力较大,往往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缓解负债端压力,导致年初以来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上升明显。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4月,结构性存款规模再创新高,余额达12万亿元,较去年底增加2.5万亿元,增幅高达26.5%。其中,结构性存款增量主要来自中小银行,贡献率67.8%,4月结构性存款新增占中小银行存款新增比重升至8.6%,横向、纵向比均出现较快上升。
从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走势来看,今年2月至4月在整体市场利率走低的背景下甚至出现抬升,这无疑进一步推升了银行负债成本。对此周茂华分析称,中小银行加大结构性存款吸储力度,并为保持一定竞争优势,其随行就市下调利率动力不足。
结构性存款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保底收益率,也就是银行承诺客户可以获得的最低收益率,其性质与一般性存款利率类似;二是挂钩衍生品产生的收益,取决于衍生品投资情况。
结构性存款利率过高会吸引部分存款转为结构性存款,这会抬高银行负债成本,也会进一步制约贷款让利的空间。因此近年来结构性存款监管不断强化,“假结构”更是严打对象。
今年3月份央行印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指出,部分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明显高于一般性存款利率,不利于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应予以规范,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存款利率自律管理范围。明明表示,这一做法目的非常明确,既堵住了目前部分银行借结构性存款变相规避利率自律,也是为了引导银行资金成本下降。
5月以来,结构性存款收益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跌幅,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持续下跌,近一个月跌幅达到60个基点,目前降至3.5%左右。
明明认为,从监管角度来看,未来加大结构性存款监管力度、严打“假结构”是必然趋势,以控制银行结构性存款或其他存款创新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行为,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
降低“高息揽储”动力:深化改革+提升银行运营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中,利息差贡献超七成,同时银行负债结构中七成来自于储蓄存款。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贷款利率下降,息差收入收窄,商业银行为保持一定增速的利润增长,就需要扩张资产,而银行资产扩张的基础是增加负债。”周茂华指出,在国内各银行负债能力、成本明显分化情况下,部分中小银行主要采取“高息揽储”策略,这就导致国内银行整体负债成本居高不下。国内部分银行实体营业网点布局不经济,定期存款比重过高、存款结构不合理、经营效率不高问题以及存款考核机制不完善等,也是推升负债成本的重要因素。
徐承远指出,商业银行负债端主要由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和向央行借款四个部分构成,可从这几个方面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第一,央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从监管的层面降低银行成本。第二,银行通过同业负债、应付债券等市场化负债结构方面的主动调整降低负债端成本。第三,存款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主要来源,控制存款端成本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最有效手段。可通过丰富存款品种、缩短存款期限等引导银行存款端成本下降,但同时需要做好流动性管理。
从监管部门角度看,周茂华认为,短期内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工具,让市场保持合理充裕流动性,同时鼓励中小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永续债等多渠道负债,降低负债成本等;从中长期看,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市场利率向存款利率传导渠道等。
从银行角度看,周茂华指出,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商业银行需要逐步调整“存款定资产”粗放型发展模式,提升中间业务比重。银行也要主动提升运营效率,包括:优化存款结构减少高息存款依赖,降低结构性存款等高息负债,提升活期存款比重;科学合理布局银行网点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信贷质量及精细化水平等。
“另外,银行负债成本刚性也有一些深层次、系统性原因,例如与理财市场长期以来的刚性兑付、客户保本保收益思路有关。”有市场人士强调,要真正落实好资管新规、打破理财市场刚性兑付,同时加快结构性存款改革,这样银行拉存款压力下降,高息揽储动力自然会下降,金融机构才能顺利下调负债端成本,从而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供长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