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版金融开放规划陆续浮出水面。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广西、上海、广东、海南等地的金融开放新政落地。
例如,央行等多部门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并明确上海金融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国际债券规模显著增加,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上海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显著扩大。
广西获批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央行等多部门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提出,支持广西发展融资租赁、货币兑换、跨境征信服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与涉外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多元化跨境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将允许东盟发行人到境内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鼓励东盟企业和投资者购买中国政府债券等。
此外,广东佛山、珠海等地相继出台扩大金融业市场准入的相关政策。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即FT账户体系也正式上线,海南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和参与主体的丰富程度。各地的金融开放可以总结出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经验,进而推动全国金融开放向纵深化发展。
地方金融开放也面临一些风险。吴琦表示,金融开放可能对现有金融体系形成冲击,加剧当地金融业的市场竞争,特别是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型机构可能将直面外资收购与兼并的压力。此外,随着地方金融开放,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将更加直接,金融业务的交易结构将更加复杂,对金融监管也将造成更大压力。
事实上,在地方版金融开放政策密集出台的同时,金融风险监管政策也在升级。例如,近期多地挂牌成立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加强对属地金融风险的监控和处置力度,各地的地方金融条例也在加速出台。
吴琦表示,未来,地方金融开放还有更多潜力和空间。一方面,可以依托自贸区,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促进资本投融资和人才通行居留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