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请央行停止“紧缩货币政策”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2018年,中国央行四次降准或定向降准,这的确是释放长期流动性的关键性措施,对金融期限结构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什么是金融期限结构调整?我的理解实际就是通过“收短放长”释放长期流动…
2018年,中国央行四次降准或定向降准,这的确是释放长期流动性的关键性措施,对金融期限结构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什么是金融期限结构调整?我的理解实际就是通过“收短放长”释放长期流动性,相应置换短期流动性,从而使中国金融市场拥有更多的长期资本,而对资本市场构成更好的支撑。当然,“收短放长”不仅体现在用降准置换MLF,同时还体现在用一年期MLF置换逆回购。这样的动作值得赞誉。
但是不是没有问题了?恐怕还不能这么说。笔者认为,央行在降准时所采用的“对冲动作”,给市场带来的信息还显模糊。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计算,恐怕绝大多数股市散户投资者都无法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出:央行需要照顾散户投资者认知,实事求是把数据摆明,以便他们更加准确地货币政策走向。
对股市而言,现在的问题是:机构投资者具有较为专业的研究能力,央行很难蒙过它们的眼睛,但散户投资者专业能力不足,于是很难看清央行行为。这会导致股市很严重的问题:其一,让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变得更加不公平,散户因看不清央行政策而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其二,机构投资者行为可以忽悠散户投资者,让散户投资者变成它们的轿夫。所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必须关注到中国股市散户为主的基本特征。
钮文新:请央行停止“紧缩货币政策”
有人会说,散户市场不好,应当扭转为机构市场才好。所以,既然散户知道自己的信息和研究劣势,就应当不去直接投资股票,而是通过基金投资。我说,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是个长远的目标,但很不现实。去看看国际上机构为主的股市,其共性特征都是国际化的市场。它国投资者要进入本国市场往往通过基金方式,但如果不是国际化很高而市场,市场更多靠本国资本支撑,那对不起,散户特征在所难免。我们说,A股市场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本国市场,距离成熟而发达的国际市场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请不要错位,尊重现实,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对中国央行而言,非常严重。
比如,以降准对冲MLF投放的基础货币,MLF对冲逆回购,对冲了多少?正负相抵之后基础货币是净增加、还是净减少?为什么增加?为什么减少?这些问题央行应当及时予以披露,而不能总是营造懵懂、模糊状态,这对股票市场预期管理非常有害。长此以往,散户投资者会抛弃股票市场,而弱化中国金融市场资本生成,更会导致中国经济高杠杆预期无法减弱。别以为散户无所谓,他们才是中国股市的主力军,如果他们不愿意购买股票,那他们也不会去购买股票型投资基金,转而减低风险偏好,变成债务投资者,那不是中国经济的悲哀吗?
具体而言,10月15日降准1个百分点所释放的资金,约4500亿元用于对冲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除此之外,降准大约释放7500亿元资金。但我们看到,央行隐藏了一个对冲项,模糊了一个对冲项。隐藏的是:央行上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保证金的部分;模糊的是:财政存款年底到底能有多大数量。从具体数据看,央行上收第三方支付保证金,估计会从今年9月的8750亿元增长到明年1月1日的1.2万亿元左右,这其间大致3300亿元在对冲降准释放的7500亿元资金;另外,这其间财政存款至少增长5000亿元,同样在对冲7500亿元资金投放。请问,这是投放还是紧缩?
钮文新:请央行停止“紧缩货币政策”
好吧,也许我的计算有误差。那央行是不是应该给个权威性的说法?总不能名为中性或略宽,而实际紧缩吧。全世界有那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是这样在管理货币?
也许央行是好心,担心市场对紧缩货币操作过于敏感,而刻意构建朦胧状态。但我看法是:大可不必。我们需要明明白白的货币政策,能给市场带来稳定预期的货币政策,而不是不清不楚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央行“明松暗紧”的效果必定会体现在股票市场的走势上,一定会给股市投资者以错误的认知——央行货币政策宽松也就不了股市,根本没用。长此以往,必定导致货币政策边际效应递减。我想,这不会是央行有意为之而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所以,敬请央行实事求是地告诉中国人民:货币政策意图的真实倾向到底是什么?“打着左转灯向右转”那可是违法行为。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看货币政策更多应当看货币市场利率走向,但我认为不行。因为,货币市场利率走向只能代表市场短期金融流动性是否充裕,而不能代表资本市场流动性是否足够。实际上,在金融短期化非常严重、长期资本非常稀缺的情况下,短期利率再低都无法有效传导给长端的资本市场。当下中国恰恰如此,央行必须强力扭转,否则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仅无解,而且会越来越大。
社融增速较高,信贷增速更是保持在10%以上,但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社融和信贷增长,金融系统有没有增量资金支撑?我们说,增量资金无法源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也就是说,中国社融和信贷增长是靠国民财富增长支撑,但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吗?显然不是。事实是,近5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不断下降,而且经常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也就是说,社融和信贷增长根本无法依赖国民财富增长去支撑。
钮文新:请央行停止“紧缩货币政策”
其二,企业存款增加。但近年来的情况看,M1增速不断走低,这说明企业流动性非常紧张,不可能有很多盈余转化为存款。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商业银行增加存款一般是更多投放贷款,然后把企业贷款转化为存款,从而实现存款增加,但这样做的问题很大,因为这样的企业存款稳定性极差,期间极短,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增加贷款,一定是商业银行提高货币创造能力(货币乘数),放大杠杆制造虚假繁荣。请问央行,这样的社融和信贷增长是否可持续?货币乘数到达怎样的高度才算适宜?美国货币乘数达到8.93倍即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货币乘数已经从今年1月份的5.59倍,上升到11月6.08倍,这不危险吗?
其三,还有一条安全而稳妥的方法支撑社融和信贷增长,那就是央行依据中国经济增长要求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但年初到现在,我们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看,没有看到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这是为什么?难道经济增长不需要基础货币相应扩张?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现在实施的中性货币政策,所以基础货币不宜增长。我说这话极其错误。正常理解,所谓中性货币政策,应当是“基础货币增长满足、但不超过经济增长需求”,如果经济增长,而基础货币供给不增长、甚至负增长,那一定紧缩货币政策。
别说什么货币政策传导失灵吧,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国民储蓄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基础货币投放拒绝增加投放(今年全年基础货币几乎零增长),从而迫使中国经济必须依托商业银行不断创造货币(提高货币乘数)去支撑。这是制造金融风险,是加杠杆,是加剧金融短期化程度。笔者计算表明:中国“真实有效”的货币乘数,已经从1月份18.91倍上升到19.90倍,这当然意味着金融杠杆率进一步提高,而金融杠杆过高当然会向企业扩散,向股市扩散。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源头。谁才能改变这样的情况?毫无疑问,央行。对不起,我们只能寄望于你。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