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是IT技术的最大采购商。受益于IT技术发展,金融业提升了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率。但由于IT行业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时看法不一,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扭曲和风险,比如一些技术应用过度考虑模仿银行吸收公众储蓄。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11月18日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提出上述观点。
他强调,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发展可能有多种方案并行,并在竞争中发展前行,这对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即未来可能是不确定的。
金融业与IT业关系紧密
回顾金融业与IT业的关系,周小川说,曾有研究人员认为,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和保险业,原则上就是一家IT公司,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数据处理。货币绝大多数已实现数据化,比如中国的现钞在整个货币中只占5%至6%,其他都是数字形式的,“是计算机里存储的0和1”。
“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一些过分,但可以说金融业有一半左右干的是和IT行业差不多的事情,可以说是半个IT行业。”周小川表示,传统金融业历来是IT和金融科技最主要的用户。如果从时间序列来看金融业在几个主要IT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金融业也是IT技术的最大采购商。
周小川评价金融业与IT行业的关系时说,二者联系紧密、相互促进。金融业受益于IT技术发展,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率。
不过,由于IT行业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时候看法不一,过程中也会出现扭曲和一些风险。周小川介绍,比如把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当成投机赚钱的工具,过早推到市场进行买卖。
“一些技术应用没把金融服务能力发挥出来,而是把眼睛瞄向如何能多圈点钱,特别是看中了消费者口袋里的钱,看中了存款账户里的钱,那么就过度地考虑是否能模仿银行一样吸收公众储蓄。”
周小川还以第三方支付牌照为例说明:约六年前开始批牌照,但后来发现,200多张牌照里,部分牌照领取者实际上对于支付科技、支付效率、降低成本不太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收到预付款。
IT和互联网行业“赢者通吃”现象也让他有些担忧。周小川说:“赢者通吃和我们原本的目标不同,因为我们的初衷是希望竞争性发展实现寻优,竞争性发展使得最好的技术凸显出来,大家最终加以使用。”
央行可组织数字货币研究
但难保证方案最优
当前,关于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已有许多讨论,但这些讨论在术语、概念、用词上,有时“各说各话”,沟通性不佳。国际清算银行(BIS)曾发表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文章,首先对一些概念进行了区分。
据周小川介绍,BIS作出区分后,数字货币分为了央行数字货币和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其中,私人部门包括商业银行等非央行的机构。在他看来,数字货币也可以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营。
周小川提醒大家注意,央行具有币值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能,也会相应注重这一方面;但私人部门如果未建立起合理的机制、法规条例以及激励制度,就可能只关心市场份额、效率和成本,而不一定关心币值稳定。
他还表示,根据概念和区分,可以看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发展可能有多种方案并行,并在竞争中发展前行,这对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提出挑战,即未来可能是不确定的。
“人民银行在三四年前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负责研究Fintech(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表明央行可以组织这方面研究。但是,没有办法确保研究的方案会是最优的。技术在不断演变,确定技术选择具有风险。”周小川说。
基于上述情况,周小川认为,应设计一种多渠道研发、相互竞争的体制;与此同时还要通过设置,使该技术在投入使用时有一定过程,以保证这一技术不管成功或失败,其后果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