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投资者保护体系才能提振投资者信心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股市成立几十年来,监管当局对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并初步形成了一套法律规章,但是与投资者诉求相比,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很远的距离。 由于中国股市建立之初是为…
中国股市成立几十年来,监管当局对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并初步形成了一套法律规章,但是与投资者诉求相比,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很远的距离。
由于中国股市建立之初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困难而设立的,抱着办得好就办下去,办的不好就关门的思路,等于是摸着石头过河,较长时间以来股市偏重于融资功能支持实体经济,一直忽略基础制度建设,尤其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还是缺少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法律基础。
正是因为基础制度不完善,加上监管的不到位,投资者合法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经常受到损害,但是司法救济渠道并不顺畅。
集体诉讼机制亟待确立
目前我国股市最为成熟的就是虚假陈述,有完整的司法解释,基于有证监会认定并作出处罚的违规违法行为作为前置条件,投资者起诉索赔成功率非常高,都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赔偿,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基于我国民事赔偿侵权官司采用代表人诉讼制度,如果当事人在公告期内未向法院明示参加诉讼的,期满后不作为群体成员,因此每一个受到损害的投资者都需要委托律师签字参与诉讼,这导致很多投资者因为嫌弃麻烦而放弃自己诉讼赔偿的权利,造成自己的合法利益受损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反过来一面就是违规违法者的成本大大降低,直接结果就是让市场自身惩治违规违法者的效果大打折扣,而美国资本市场集团诉讼则采用相反的做法,规定法院公告期内没有明确申请的,视为参加诉讼,因此只要资本市场侵权官司一旦胜诉,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获得赔偿,司法救济更具有普惠性,就像干旱的夏季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甘霖的滋润。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未来需要简化投资者索赔程序降低维权成本,亟待建立新的诉讼制度,那就是集体诉讼机制,目前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开始对投资者侵权案件公开征集符合起诉条件的中小投资者,在取得授权后,以中小投资者为原告名义,由投服中心聘请专业律师、准备诉讼材料提起诉讼并参加庭审,据搜狐网简述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证券支持诉讼一文,已经支持了诉鲜某、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案,诉陆某(实际控制人)、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造假上市案,诉王某、上海绿新包装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违法披露案,诉九好集团、鞍山股份及相关责任人员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案等案件,但是同样面临着诉讼制度的制约,即使官司胜诉,也不能成功的让每一个投资者都获得司法救济。
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代表投资者维权,值得赞美,但缺少集体诉讼机制效果大打折扣,可惜!
另外司法解释需要进一步细化系统性风险扣除与虚假陈述之间的具体计算,避免法院审判过程中有太多自由裁量权,导致投资者的赔偿比例偏低。
违规减持司法救济需要尽快完善。
股市支持实体经济,股市支持降杠杆,这本身没有错,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市公司动机未必都是那么的纯洁。
我国股市上市的动机不是非常的单纯,有很多股东千方百计推动公司上市就是为了股权增值减持,因此各类股东减持股份远比欧美股市更加的普遍,加上监管处罚机制问题,违规违法减持较为普遍,股价出现大的波动也非少数,目前针对违规违法减持只是停留在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上面,还不能赔偿投资者因违规违法减持带来股价下跌的损失这是不够的,不足以震慑违规违法主体,投资者受到伤害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司法救济。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期间,重要股东累计减持金额分别为711.18亿元、1607.49亿元、2509.33亿元、5480.45亿元、3594.46亿元。在2013年和2015年,减持总额均出现翻倍增长。重要股东减持次数也有较快增长,从2012年的4463笔增长到2016年的8318笔;而2014年重要股东减持次数过万,据此测算,当年平均每天发生超过40笔减持。其中又有多少是违规减持,笔者没有统计数据,但即使在2017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历史上最严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证监会公告〔2017〕9号)以后违规减持依然不少,据金融界,共有21家公司被曝仍顶风作案、违规减持。
就是合规合法的减持,由于我国减持比例太过宽松,理论上年度减持最高可以达到12%,投资者对减持颇为敏感,有的时候限售股解禁时间窗口即将来到,投资者就会产生恐慌心理,股价就会提前反应连续跌停了,一旦有大股东和高管减持,股价更是容易出现大幅波动,这对投资者利益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因此进一步修改减持规定,降低减持比例才能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各类股东违规违法减持,导致股价大幅波动的案例更不在少数,让投资者蒙受较大的损失,违规减持导致股价下跌和真实流通股本增加,实际上打破了原有的资金流通筹码之间的动态平衡,对股市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处罚上不能简单的罚一点钱或者发一个警示函完事,应该从恢复股市生态着手,那就是勒令违规减持者回购违规减持部分,回购股价高于减持价格,损失由减持者自行承担,回购价格低于减持价格,所得收益收归上市公司所有,恢复原有的限售股和真实流通股比例。
另外违规减持导致股价非理性下跌,投资者就会有投资损失,投资者应该获得合理的赔偿,但是目前这一领域证监会没有具体规定,也就没有具体司法解释,投资者即使有较大的损失,也只能自认倒霉,一方面投资者向法院起提出诉法院缺少有关法律依据,大概率不会受理,即使受理,由于缺少具体司法解释,投资者胜诉概率也很低,所以无法通过民事诉讼获得任何的赔偿,这是不太公平的,等于投资者给违规违法者买单。
证监会可以与最高院协商,尽快出台违规违法减持赔偿具体司法解释,让投资者可以获得司法救济。
市场操纵司法救济亟待完善
我国资本市场股价操纵较为普遍,也出现过很多的知名案例,像次新银行股、配合股东减持的伪市值管理等等,股价大起大落,吸引很多投资者跟风炒作,可一旦操纵股价大资金成功离场,股价就会陷入长时间的下跌,不少跟风投资者损害惨重。
股价操纵在于利用资金优势,通过对敲对倒、虚假申购、频繁撤单、封涨停板等方式,让K线图沿着操纵者的意愿运行,让股价按照操纵者的意愿运行,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少投资者会根据技术分析和成交量的激增,加入炒作大军,结果成为了市场操纵者高位筹码的接盘侠,从而造成投资损失,证券法规定市场操纵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市场操纵者要给与赔偿,因此投资者因为市场操纵遭遇投资损失理应得到合理的赔偿。
但目前有关市场股价操纵的具体司法解释没有出来,投资者即使向法院提出民事赔偿请求。法院一般也不会受理,即使受理,由于缺少具体司法解释,无法认定系统风险和市场操纵损失之间的具体关联,投资者赢得官司的概率基本上等于零。
因此协调最高院出台市场操纵案件具体司法解释适宜加速推进。
股市财富管理功能需要得以确认
前文说过,我们股市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国企融资问题的,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更多的融资功能,而忽略证券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
证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没有错,离开实体经济就是玩虚的,IPO常态化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也可以减少投资者依赖症,动不动呼吁IPO暂停,但支持实体经济也好,IPO常态化改革也好,都需要秉承一个科学发展的思路,而不是IPO忽快忽慢,让市场一惊一乍,快起来令投资者充满恐惧,质疑不顾市场承受力的圈钱,导致股市下跌,而且经常超预期的下跌,不得不放慢甚至暂停IPO,造成股市大起大落,投资者损失惨重。回顾我们股市30余年发展历程,IPO已经9次暂停9次重启,这非常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IPO常态化改革,需要一个适合我们股市承受力和投资者认可度的IPO节奏和融资规模,才能让股市平稳运行,避免股市在极度悲观的市场预期下出现非理性的超跌,这也是不利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
合理科学安排IPO节奏和融资规模,与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并不背离,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个重要举措。
政策市伤害投资者利益
随着股市下跌,一部分专家开始呼吁各方救市,笔者作为投资者,现在的态度较为明朗,不赞同监管层出台任何的救市政策,救市没有任何的作用,实际上监管层也没有太多的救市政策,除非放宽杠杆,暂停IPO,但历史证明这些措施都是没有用的,如果有用9次暂停9次重启以后应该是健康的牛市,放开杠杆有用就不会有15年的疯牛走势和此后的非理性波动。搞不好反而会伤害新的投资者。
14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最早就是从加杠杆开始,两融资金到场外杠杆无不加到极致,同时媒体为投资者勾勒出一幅多少多少资金可以入场的美好蓝图,有的专家媒体喊出改革牛可以持续多少年的观点,市场进入了疯狂的杠杆牛,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太多太多的投资者奋不顾身冲进市场,导致开户网络堵塞,最后因为场外杠杆一刀切,出现了罕见的流动性枯竭而发生螺旋式暴跌,千股跌停不可收拾,多少投资者因此亏损严重,至今心有余悸。
回顾资本市场历史,救市方式还真是层出不穷,暂停IPO,主流媒体发表评论,结果只是带来短期的暴涨,换来的只是旧的投资者解套而去,一批新的套牢者而已,只不过是带来新韭菜而已,并没有形成长期的健康牛市,十年上证综指基本没有上涨就是证明,目前点位不到历史高点一半距离就是证明。
市场回归市场才是对投资者最好的保护,但市场回归市场不代表管理层可以无视股市下跌而不寻找原因,不去完善基础制度,只有完善基础制度,让股市得到投资者认可才是对投资者利益最好的保护。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