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建设者重返深圳地标 “建”证改革开放40年成果

来源: 新华网|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新华网深圳9月10日电(记者王丰)“‘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大型主题传播行动7日来到深圳。由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代表、媒体记者以及工程建设者代表等40余人组成的观摩团,先…

新华网深圳9月10日电(记者王丰)“‘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大型主题传播行动7日来到深圳。由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代表、媒体记者以及工程建设者代表等40余人组成的观摩团,先后走进腾讯滨海大厦、市民中心、大亚湾核电站等由中建二局承建的深圳新老地标,从建筑的视角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果。

“当时,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响彻在大家耳畔。要发展!要快!”回忆起30多年前的情景,中建二局老职工翟光恒依然记忆犹新。

1981年6月,一支来自中建二局的建筑队伍来到深圳,参与到早期的城市建设中,翟光恒就是其中的一员。这支队伍建设了海沣苑、翠兰楼、翠竹楼等一批住宅项目。

23层75米高的翠竹楼施工工期仅有18个月,这样的速度对于当时的深圳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支刚刚参加完唐山援建的队伍想到了在唐山陡河电厂180米烟囱施工中使用的先进液压滑模工艺,他们率先将这项工艺创新地应用到民用住宅楼施工中,使建筑速度大幅提升。从1982年6月开工到1983年12月竣工,翠竹楼主体结构完成滑升只用了123天,开创了三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

而在随后时为亚洲第一高——384米的地王大厦的建设中,中建二局更是以最快两天半一层的速度刷新了这一纪录。自此,“深圳速度”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除了重返已完工的经典工程,建设者还和观摩团一起走进了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坪山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建筑业转型的时代样板,坪山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创造新时代的“深圳速度”,该工程采用了“EPC+装配式”施工模式,从建造到投入使用仅用8个月,比同类工程快3倍。

“施工现场上万个构件,每一个构件安装在哪里?光靠人脑记肯定不行,我们每个构件都有独特的二维码身份证,扫一下就知道它的信息,该去哪一目了然!”

该项目技术员黄嘉民介绍,速度奇迹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新技术,更是创新建造模式——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整个建筑的模块早已在工厂预制完成,到了现场只用“组装”成型。

据了解,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于4月底在雄安新区启动了“‘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大型主题传播行动,计划利用8个月的时间,走进9个国家的40余座魅力城市,邀请专家、媒体、公众共同见证海内外50余个超级工程的建设成果,了解项目背后的故事,深圳是此次行动的第19站。


上一篇:广东出台“实体经济新十条” 61项措施帮企业降成本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