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三千点魔咒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2005年底,我曾预测中国股市“沪指三千不是梦”,至今已经过去了12年半,“沪指三千不是梦”仍在股市回响,但却要改一字变为“沪指三千不是底”。10多年了,“三千魔咒”像幽灵一样在股市上…
2005年底,我曾预测中国股市“沪指三千不是梦”,至今已经过去了12年半,“沪指三千不是梦”仍在股市回响,但却要改一字变为“沪指三千不是底”。10多年了,“三千魔咒”像幽灵一样在股市上空徘徊,似乎成了A股的主宰。
人们观察股市有两个维度、两种立场。两个维度分别是指数和市值,两个立场分别是投资方和融资方。我曾经写过:“近观指数一声叹,远看市值已翻番”,然而在指数震荡、市值翻番的12年半中,主流受益人却大多是融资方,因此可以说“三千魔咒”的本源是融资驱动。所以,A股从来就不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是融资市场的风向标。
股票市场的“晴雨表”效应是什么?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基本特征:1.超前反映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2.溢价支持经济发展的创新产业。根据上述基本特征,在股市大幅度下跌之时很难出现所谓“新周期”,更难在“L型”增长的基础上走出一个上升波段。而根据A股的特点,每一次股市的破位下跌都是一次负能量的宣泄,有助于淘汰过剩产能,助推“僵尸”退市,开启新一轮制度性变革。2005~2007年的牛市开启了股权分置改革,结束了“为国企脱困”的时代,让A股初步实现了全流通。如今股市再次跌回“沪指三千”之下,应该是在呼唤新的变革、新的制度,或将开启“为创新铺路”的新阶段。
从利用股市“脱困”到股市驱动创新,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关键在于股市从被利用的工具转变为驱动创新的主体。在融资人眼里,股市仅仅是工具;在投资人心中,股市永远是上帝。由于投资人和融资人的市场地位不同,各自偏好的制度选择也必然不同。
美国股市是一个投资人主导的市场,基本特征有3个,即长期上涨、牛长熊短、机构主导。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体制下,美国股市的第一大市值公司始终都是最具创新性和最具成长性的公司之一,市值排名前五位的公司也都是新经济的代表,极少例外。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旧经济的代表绝大部分都被淘汰了,其中极少数凤凰涅槃,起死回生,但重组后的公司已今非昔比,判若两人。
A股目前还是一个融资人主导的市场,因此选择了发行从严极少退市的制度,所以新股不败,垃圾藏金,一级半市场的资产注入和重组成为劣质上市企业续命重生的点金石,打新股市场的资金优势成为某些不称职基金经理的保护伞。好的制度,会让劣质上市公司优化;坏的制度,会让不称职基金经理偷生。股票市场再次响起了深化改革的呼声!
2005年是“三千魔咒”的起点,A股在之后的12年内完成了一系列改革,如今股市重回“沪指三千”,新的改革必将触及股票发行与退市体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竞争机制才是优胜劣汰的法宝。在我看来,A股的改革只需换一个思路:将发行从严变为退市从严;将立法从严变为执法从严,A股就会在一轮血洗之后获得重生。在投资人的世界,市场永远不是工具,而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市场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利用市场却是万万不能的。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