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债市大涨后显著回调 流动性宽松趋势延续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广泛冲击金融市场。不过,因此大涨的中国债市于3月26日开始有所回落。 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将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美国商务部…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广泛冲击金融市场。不过,因此大涨的中国债市于3月26日开始有所回落。

   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将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美国商务部则表示将在15天内宣布征收关税的具体方案。中国商务部于3月23日宣布拟对美国3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消息一出,横盘震荡了一个半月的债券市场出现大涨。3月23日(上周五),中国债市开盘上涨幅度达到2016年以来最高。截至收盘,国债期货10年期主力合约T1806收报93.97元,周涨幅1.24%,为一年来最大涨幅,5年期主力合约TF1806收报97.05元,周涨幅0.58%。现券市场收益率同样大幅下行,10年国债收益率收报3.70%、10年国开债收益率报4.66%,一周之内分别下行了12bp和18bp。债券市场出现多头狂欢的局面,成交十分活跃。

   3月26日(周一),这种涨势出现明显回调。当日,利率债收益率普遍走高,10年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分别较上一交易日涨5.45bp和12.56bp,收报3.75%和4.78%。期债主力合约T1806和TF1806分别跌0.16%和0.05%。

   “上周市场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反应过度了。这次特朗普对贸易保护的表态确实出乎市场意料,但从后续双方表态和暂时公布的行业名单来看,这次的贸易摩擦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短期对利率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蓝石资管研究总监赵博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进一步解释,特朗普宣称要加征关税的行业,并非在中美贸易上中国持有巨大逆差的关键行业,就算真正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冲击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缓慢和渐进式的过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数宏观分析人士均持类似看法。国海证券宏观研究负责人樊磊对记者表示,特朗普开打贸易战的意图与其面临中期选举有关,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与全球化收益分配的不均等、美国劳动力市场调整不够灵活,以及中国在市场开放方面确有不足等因素有关,“两国协商化解此次贸易争端是大概率事件,不太可能陷入新冷战,中国现在是全球供应链,是服务和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中国都有巨大利益。”

   不过,贸易摩擦升级对于债市走势或许仍有直接影响。

   近期债市强劲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动性长时间维持超预期宽松态势。虽然春节期间的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已经到期,两会也已结束,央行开始从市场回收流动性,但整个市场的资金面仍保持宽松。

   上周,央行从公开市场净回笼3200亿资金,本周一继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投放500亿,逆回购到期1600亿,净回笼1100亿。

   与此同时资金利率普遍下行。3月26日,SHIBOR除1W品种上行1.56bp外,其余全部下跌,1M和3M品种分别跌2.70bp和1.38bp。而上周在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后,中国央行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5bp,被市场解读为“预期内利空出尽的利好”,这些因素都推升债市的反弹。

   上海一位机构交易员对记者解释,近期虽然一直在净回笼,但流动性仍相当充分,主要是需求不多,资管新规落地之前,机构态度都比较谨慎,不会轻易加杠杆。

   一季度行将结束,宽松局面还能维持多久?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在贸易摩擦爆发初期,市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未来的不确定性上升,此时央行货币政策更有可能维持流动性偏松的操作,避免对股市等带来更大压力,这使得国内的流动性宽松窗口得以延长;同时,股票市场的下跌也会促使避险情绪升温,利好债市,因此债市的反弹也有望持续。

   赵博文则对记者表示,在资管新规正式出台前,流动性还是会保持宽松态势,除非美国方面最终推出的法案条款对中国冲击特别大,或者最终的资管新规有超预期的具体条款,否则不会有明显收紧的情况,“预计新规出台后,利率将出现一个先冲高、后回落的态势。”

   不过长期来看,市场对利率下行空间的预期仍然谨慎。樊磊表示,从基本面上看,一季度经济数据可能不大好,但往后偏乐观;2月份社融增速放缓的幅度较前两个月明显降低,从二季度中期开始经济形势会有企稳向好;债市则相对悲观,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不会很大。

上一篇:人民币急涨探因:港元利差跳涨引套利交易转向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