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是否跟进美联储上调利率现分歧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本周四(3月22日),美联储公布货币政策决议,大概率加息25个BP。中国央行是否将跟随上调利率受到关注。 综合多位受访人士观点来看,目前市场主流预期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5-10个…
本周四(3月22日),美联储公布货币政策决议,大概率加息25个BP。中国央行是否将跟随上调利率受到关注。
综合多位受访人士观点来看,目前市场主流预期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5-10个BP。当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存款基准利率存在上调可能,不过这一观点争议较大。
“中国央行加息与否关键看我国自身的情况。美国加息带来的汇率变动可能对资本流动造成影响,但是当我们在管理资本流动方面有比较成熟和有效的做法时,可能货币政策这方面考虑会少一些,而更多关注其他方面需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
无疑,在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转变的过程中,市场对利率调整愈发重视。不过当前来看,实现纯粹价格型调控还需时日,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都将是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并重。
争议“加息”
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早有预期,而中国央行如何操作无疑为关注焦点。
早在2018年3月7日,央行完全对冲当日到期MLF时,便有人注意到,3月16日还有一批MLF到期,此情形与2017年12月颇为类似。
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或在美联储议息之时操作MLF,加量又加价。不过,3月16日央行便进行了MLF操作,加量不加价,市场预期落空。
目前,美联储加息几乎是确定性事件,但是中国央行如何应对仍具不确定性。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央行可能会调整OMO(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到4月份再跟随上调MLF。“目前主流预期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5个BP。”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称。
徐高说,上次央行也是跟随美联储做了小幅上调,反映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因为美联储加息后,如果不动可能会引发资本流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美联储于3月、6月、12月三次上调利率,每次上调均为25个基点。中国央行在2017年3月、12月均有跟进,幅度分别为10BP、5BP,不过6月并未跟随上调利率。
徐高同时指出,从当前的经济和汇率状况来看,中国央行可以选择加也可以不加。“现在国内经济增长势头逐步放缓,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在小幅走低,加与不加都可以。即便加对金融市场也没有实质影响,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之后,其实也比现在市场利率要低。”
亦有观点认为,央行或会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称,央行大概率放弃使用MLF进行加息操作,可能就官定基准利率跟随加息一次。一是中美利差随国债利差不断收窄;二是2月通胀已经逼近3%央行加息阈值;三是国内经济表现超预期,为调整官定基准利率创造了空间;四是市场存贷款利率已先于官定基准利率上行,央行提高官定基准利率仅是一个确认的操作。
“如果上调存贷款利率会是一个超预期的事情,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会比较明显。”徐高称。
价格型调控转型
随着货币政策调控向价格型工具转变,央行政策利率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市场影响力也正进一步增强。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9年来首次未设M2(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也被认为是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表现。“今后大家的关注点可能逐渐从广义货币的数量变化,慢慢转到对于价格的关注,到底市场上这个价格在什么水平,通过统筹考虑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待货币政策是松是紧。”周小川称。
他在日前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强调,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推动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转变。
纵观国际市场,多国央行逐渐放弃了以存款准备金制度为核心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转而采用了利率调控模式。其中,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现从M1到M2、再到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转变;欧央行构建了利率走廊操作等。
海通证券姜超认为,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转变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数量型货币政策逐渐失效;二是利率传导机制逐渐完善;三是货币政策目标有所转变。
“根本原因来自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即由稳增长和防通胀的'总量问题’,逐渐转向去杠杆和防风险的'结构问题’。数量型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数量来解决总量问题,但无法解决结构问题。因此,价格型货币政策逐渐取代数量型,尤其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确立之后,双支柱的调控体系对于防范系统风险,降低杠杆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姜超称。
徐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货币政策数量、价格工具并重。因为纯粹靠价格调整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顺畅,各个主体都要对利率敏感,根据利率来调整行为,但是现在货币政策利率传导路径上,还有一些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强,所以光靠利率还不够,还必须辅以数量型工具。
连平认为,利率市场化还要继续向前推进,并不是说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限制就完全实现市场化了,未来商业银行利率体系要更多地由市场化调节,行政手段确定利率的做法要逐步退出。“总体而言,央行调控整个市场政策利率的体系,以及市场运营体系都需要进一步构建。”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