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目前的IPO还是新股发行常态化吗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去年的新股高速发行节奏到了11月、12月明显减缓,尤其是到了12月,每周核准的IPO公司数量不超过5家。如去年12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分别核发了5家、5家、3家、4家、3家公司的IPO批文,…
去年的新股高速发行节奏到了11月、12月明显减缓,尤其是到了12月,每周核准的IPO公司数量不超过5家。如去年12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分别核发了5家、5家、3家、4家、3家公司的IPO批文,每周核准的IPO公司数量较高峰时的每周10家、9家“腰斩”了都不止。
这种情况在进入2018年之后仍然还在延续。今年1月的4个交易周,证监会分别在1月5日、12日、19日、26日分别核发了3家、3家、5家、3家公司的IPO批文,每周平均核发的IPO批文数量甚至较去年12月份还略有减少。
如此一来,目前的新股发行就不能不直面一个问题:目前的IPO还能说是“新股发行常态化”吗?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显然与去年同期的新股高速发行有关。
2017年初,新股发行大幅提速。如2017年1月9日至13日的一周内,共有15只新股相继发行,平均每天有3只新股发行。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证监会每周核准的IPO公司批文也多达10家。面对这种“全世界都没有”的新股高速发行节奏,市场上要求放缓IPO节奏的呼声不断。但某些媒体不仅置投资者的呼声于不顾,而且站到舆论的最前端,为新股的高速发行“鼓与呼”,将新股的高速发行称为是“新股发行常态化”,并表示“IPO常态化可以给力实体经济”。
正是基于某些舆论将新股的高速发行称为是“新股发行常态化”,于是,面对当前的新股低速发行,投资者就不能不关心这个问题,当下的新股发行还是不是“常态化”呢?进一步说,目前新股发行的慢速是不是不给力实体经济呢?
按照去年某些媒体的说法,当下的新股慢速发行显然是不属于“常态化”范畴的,同时也是对实体经济的“不给力”。不过,如今回过头来重新界定一年前的这种观点,不能不说,这种观点其实是非常偏颇的。而且将新股高速发行称为是“常态化”,这其实也是一种粉饰太平的说法。实际上,新股高速发行是不可能“常态化”的。不仅市场很难长期承受新股的高速发行,而且一些垃圾股、造假股借助新股高速发行混进股市,这是对股市极不负责的,更是对投资者的极不负责。而之所以要将新股高速发行称为“常态化”,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给新股的高速发行保驾护航而已。
而从当下新股的慢速发行来看,一年前鼓吹的“新股高速发行常态化”显然是难以为继了。将新股高速发行称为是“常态化”是建立在对IPO公司的从宽审核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对新股审核不负责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垃圾公司混进市场中来,形成IPO堰塞湖,并形成新股的密集发行。
实际上,在对发审委员们终身追责的背景下,在IPO审核从严的背景下,一些问题公司根本就很难通过IPO审核,这样过会的IPO公司自然就减少了,新股发行的速度必然就会降下来,如上周(1月22日到1月26日)共有18家公司上会,只有3家公司过会,过会率为16.67%,如此一来,新股又如何能够高速发行呢?因此,一年前将新股高速发行称为是“常态化”的说法显然是自欺欺人,也终于被当下的事实碾得粉碎。
其实,当前的新股发行仍然是一种“常态化”。IPO公司多,IPO节奏就快一点;IPO公司少,IPO节奏就慢一点,这些都是正常的,都是一种“常态化”。实际上,除了为了救市而暂停IPO之外,A股市场的IPO一直都是“常态化”。如果把“IPO常态化”变成了新股高速发行的专利,那么这个“常态化”就难以为继了,就难免要被当下的IPO进程抽打嘴巴,这也是某些媒体图一时之快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