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值得注意的新杠杆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从数据看:杠杆有进一步上升迹象 中央银行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1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同时,人民币存款余额162.28万亿元,同比增长只有9.3%。前三季度,人民…
从数据看:杠杆有进一步上升迹象
中央银行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1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同时,人民币存款余额162.28万亿元,同比增长只有9.3%。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1.16万亿元,同比多增9980亿元;同时,人民币存款增加11.68万亿元,同比少增1.13万亿元。从这两组数据看,中国的金融杠杆是不是有进一步上升的迹象?
首先,人民币贷款增速长期高于人民币存款增速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中国经济政策经常逼迫银行向各类实体经济贷款,比如动不动就是银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这样的“号召或指令”也许没错,毕竟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但问题是:谁关心银行有没有钱增加信贷?银行的钱又从何而来?尤其是在银行存款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非要让它增加贷款,那怎么办?银行一定会“十个瓶子九个盖”,用更加短期的资金去投放相对长期的贷款,这不是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吗?这不就是金融杠杆的增加吗?
实际情况也显示了危险。这就是第二组数据告诉我们的事实: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1.16万亿元,同比多增9980亿元;同时,人民币存款增加11.68万亿元,同比少增1.13万亿元。11.68万亿元的存款,减去17%的发达存款储备金之后,银行实际可用于放贷的资金不过9.7万亿元,但它却支撑了11.16万亿元的贷款,这合理吗?显然有问题,这只能说明中国银行业的杠杆还在增加,错配风险还在集聚。
还有一个大问题。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住户存款(储蓄存款)只增加了4.48万亿元,但住户部门贷款却增加5.73万亿元,贷款数额超出存款1.25万亿。这意味着居民个人也在对银行透支,这是个大麻烦。历史地看,中国居民储蓄是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居民的储蓄不断减少,那银行信贷势必要靠同业存款或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过活,那商业银行的行为必定扭曲,金融空转必定加剧,货币乘数——杠杆必定上升。
钮文新:值得注意的鈥溞赂芨蒜
“蓄水池”的枯竭
上述情况将进一步引发的大麻烦是:中国资本市场将失去蓄水池。实际上,2013年中期,当货币基金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急速膨胀之时,已经预示了今天的结果。按照定义:资本市场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场所。很显然,股市、债市的发展必须依托于老百姓拥有大量的闲置资金,这个闲置资金表达为储蓄。如果没有储蓄,哪还会有投资?哪还会有资本市场?哪还会有资本金融?金融又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所以,这是大问题。
有人会说,美国的居民存款很少,甚至一度出现负值,美国的资本市场不是一样非常发达?我说,中国和美国差异甚大,美国拥有强大的货币霸权,它通过逆差向全球提供大宗商品贸易所需的美元货币,这些钱变成了世界各国的储蓄,而美国的资本市场也是在依赖世界各国的储蓄获得支撑,所以美国资本市场实际是全球的资本市场,而非本国市场。与之相比,就算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强度有所增加,就目前而言,它也更多是本币属性,中国资本市场也是本国市场,而绝不是全球性市场。
所以,中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要搞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就必须高度关注本国储蓄的问题,因为它是资本金融的“蓄水池”。从历史发展的经验看,只有老百姓具有强大的储蓄偏好,资本市场才可能获得安全、稳定、坚实的发展。否则,必将意味着杠杆——短期资金滚动支撑长期投资,对国家总体经济运行而言,这实际才是最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
钮文新:值得注意的鈥溞赂芨蒜
未来的“实体经济”何去何从?
这恐怕牵涉到一个重要的金融发展思路问题。有些人认为,中国应当学习英美模式的金融——以直接金融为主导,而放弃德日模式的金融——以间接金融为主导。我认为,偏激地强调直接或间接金融都是错误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形成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的金融模式,那是因为间接金融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更加贴合以实体经济为本的经济模式;而美国和英国之所以形成以直接金融为主导的金融模式,因为它的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服务业发展。
我认为,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金融必须坚持直接和间接两条腿走路,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以股权融资为主导的直接金融支撑的实体经济创新、创业,而以债权融资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其功能更多的是支撑企业的流动性。所以,中国绝不能顾此失彼。但现在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中国金融美英化倾向,这也是中国金融为什么越来越不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