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亮:风口中的猪都是怎么死的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对于创业的人群而言,似乎搭上了产业发展的风口就等于创业成功或者幸运了,甚至等于发大财了。因为,他们的耳边总是创业教父雷军的那句“风来了,猪都能飞”的名言。 其实,这句话的后半…
对于创业的人群而言,似乎搭上了产业发展的风口就等于创业成功或者幸运了,甚至等于发大财了。因为,他们的耳边总是创业教父雷军的那句“风来了,猪都能飞”的名言。
其实,这句话的后半句,估计他没说,风口中的猪更容易死,因为飞的高,无法控制自己,摔得可能更惨。
而纵观这几年风口产业的创业者们,其创业的夭折率搞得出奇,无论是当年所谓的O2O,还是大数据、云计算,现在的AI人工智能和共享经济依然如此。
我们先盘点一下今年以来风口中倒下去的有名有姓的创业项目啊,没名没姓的就算了。
先从最热的风口产业—共享经济领域看吧。悟空单车于2017年1月7日正式对外运营,计划于今年6月份,在10座城市投放30万辆单车,在12月份,预计累计投放300万辆单车,入驻城市达100座。结果,2017年6月起,悟空单车正式终止服务,退出共享单车市场。据其创始人说,关门的原因是在ofo和摩拜等企业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时,悟空单车难以形成规模,在持续烧个人资金且账上余额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只能停止运营。
再看另一个风口产业的佼佼者,直播领域的光圈直播
直播平台光圈直播成立于2014年。2015年9月,光圈直播曾获由合一资本、紫辉创投、协同创新三家投资的1250万的pre-A轮融资。该公司CEO曾在接受采访时称,2016年4月,光圈直播的用户量已经到达40万,主播超5000人。但光圈主管用户数据分析的的前员工表示,光圈直播高峰时期的日活用户只有2万,这其中还包括了机刷量。而累计装机量始终只有100万左右。
2017年2月17日,春节期间,光圈直播宣布倒闭,原因是融资不利。平台初创,没有广告等盈利,只能依赖融资,但当直播平台行业局竞争局势趋于稳定,头部平台优势凸显,没有细分特色、没有平台、IP内容支撑、没有流量的直播平台很难成为后起之秀,更难以出现抓住投资人的闪光点。
此外,VR领域的完美幻境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最早进入VR全景相机行业的企业,2017年3月,公司被法院查封,CEO赵博失联。
今年最热的无人机领域斯凯无人机于今年年初破产倒闭,仍拖欠员工三个月工资。倒闭主要原因为产品滞销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但值得注意的是斯凯无人机的倒闭,并非孤例。从去年12月至今年1月,Parrot、亿航、零度等多家无人机行业公司都传出了裁员消息。
其他的我就不罗列了,继续罗列下去,我都没有信心继续写了。
大家可以看出,这些倒闭的企业都是处在目前最热的行业,所谓风口中。
他们为什么会倒呢?大家看到的最直接原因是资金链断裂,似乎融到钱就到不了,其实,这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地球上所有的企业倒闭几乎都可以归因为资金链锻炼,有钱的企业,即使再烂,似乎也能活着。所以,资金链断裂这是这些企业倒下去的直接因素,而不是根源。
我仔细的观察,这些企业之所以倒闭在风口里,主要是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死因:伤风症。
这种病症就是赶上了风口,但是不知道如何适应,被风呛死了。
这些企业确实抓到了风口,但其实对风是什么性质并不了解,似乎只要赶上风口就能发财,其实,这跟2000年那波互联网创业的特征一模一样,那个时候似乎有个域名就发财,几天似乎风口创业就能活,什么大数据呀,云计算呀,OTO啊,当然还有今天的共享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可是,进入行业后,究竟客户是谁,你是什么产品,如何盈利,整个一抹黑。这里哪是创业呀,这是闯祸呀。无数的猪就这样不明不白的飞了起来,在空中飘飘悠悠的过了段时间,然后瞬间摔在了地上,死了无数的猪,关键是很多“猪”死都知道怎么死的,临终遗言都是“资金没了”。
这些猪,说得好听些,是无知者无畏;说得难听点,是对创业缺乏敬畏感,似乎跟出去旅个游没差别。
第二个死因:中风症
这种病症就是赶上了风口但是太顽固、太自恋,以至于无法升级。
有很多人跟我说,我们有产品,知道干什么,也有营销,还有体系,但为什么也不成。确实,我看过不少风口中的创业项目,也确实有产品,而且产品也不错。但最后还是熬不住,表面上看也是没有钱了。在前两天我们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期间,还有几个创业的伙计跟我谈了他们的新材料项目等等。
但是,为什么他们依然夭折呢?
其中一个特别关键的原因就是有了产品,但没有升级为模式,结果,就是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创业者太痴迷与产品本身,忘记了产品是自己的,但是只有升华为商品,才能成为客户的,如果产品不能升级为商品,再好的产品只能自我欣赏,最后沦为诺基亚的手机、柯达的数字摄影技术那样的结果。
而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跃就是模式的力量。而这一飞跃的关键是产品拥有者或创业者要充分意识到,产品变成模式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个人可以打磨产品,但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变成模式,形成商品;第二个条件,个人可以雕琢产品,但是只有降维成标准体系,才能规模化,而只有规模化,模式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让别人享受到商品;第三个条件,个人可以拥有产品,但是,只有能够找到为此持续付费的方式,才能变成商品。
可是,很多技术型创业者或者比较固执的创业者都未能同意上面的三个条件或者忽略了三个条件,结果,他们的创业永远定格在了产品层次,自己永远都是最好的匠人,但是永远成不了企业家。
第三个死因:痛风症。
这种病症就是本来赶上了好的风口,也有不错的模式或产品,但是内部团队搞不定,关节不灵。
机会来了,聪明的创业者可能抓住了,但是没有抓老,原因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没有及时建立强大的团队,因为只有强大的团队才能确保创业过程的执行力,才能确保产品向模式转型,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投资人也才能敢于投资。所谓投资就是投人,不仅是创业者本人,还要看你有没有领导力,看你身边有谁,是谁跟你在一起。孙正义敢投马云,一是看蔡崇信这样的业内大腕不要钱都跟着马云,而且看到马云的18个“罗汉”一直跟着马云,心想他的项目肯定也错不了哪去。
我碰到很多创业者,自己很牛,背景光鲜,名校,智商高,技术也不错,但就是一个人在那里支撑,你说谁敢投。
欢迎大家留言,参与讨论。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