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证监会合并发审委治标不治本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日,中国证监会修订并发布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这次修改幅度较大,重新调整了发审委员的选聘、增加发审委员人数、缩短发审委员的任期、专门设立了发行审核监察…
近日,中国证监会修订并发布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这次修改幅度较大,重新调整了发审委员的选聘、增加发审委员人数、缩短发审委员的任期、专门设立了发行审核监察委员会、发审委员买卖股票及处罚规定、合并主板创业板发审委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其宗旨显然是在权力发审核心框架不动摇的情况下,从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了适当优化,其目的是为了严把IPO审核信息披露质量关、进一步规范审核权力运行机制和防范权力寻租,避免人为暗箱操纵新股发行,而又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这次修改后的《发审委办法》显然是想解决“谁来监督发审委”的命题,让发审权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但遗憾的是权力发审本质并未改变,“谁来监管监管者”的命题尚未突破。
这次新发布的《发审委办法》显然较此前的内容有所完善,也比较科学,透明选拔发审委员,对其行为和审核工作实施监察机制,避免权力寻租,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证监会在内部设立一个监察委员会,无疑相当于一个内审部门,如果监察委员会不引入外部力量透明监察,则很难发挥效果,搞不好就成了摆设。既然证监会想让发审委透明廉价,就必须要让监督约束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新股发行审核、监察最好透明化进行,对于不称职的和问题发审委员要有严惩措施,此次新发布的《发审委办法》采取了连坐机制,但惩罚力度还是太轻,这也是A股市场发审委员屡屡曝出丑闻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次大力度修改《发审委办法》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逆转这样现象,尤其今年曝出的发审委员冯小树案件轰动了整个A股市场。作为前深交所工作人员及两届发审委兼职委员的冯小树,在短短三年的发审生涯中,就能以300万元本金获利2.48亿元,盈利水平简直就是股神里的战斗机远高于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而他们赚取快钱的背后恰恰是这些发审委员突击入股了这些拟IPO企业,如此利益链条怎能确保IPO核准过会的公司质量?
冯小树案在发审黑幕里应该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毕竟这里暴利机会太多,难免各种权力和利益渗透其中,估计这也是证监会下决心清洗发审委队伍的主要原因。
其次,自从去年和今年IPO加速之后,新上市的公司质量大幅下滑,次新股业绩下滑的公司数量竟然高达28%,而亏损的公司数量竟然高达近10%,如此带病上市必然会让A股市场溃烂。如果发审委员再有利益交易或者权力寻租,则好公司未必能上市,反而权力寻租和IPO公关为一些问题公司敲开了上市之门,而这些公司一旦冲关上市之后就会迅速暴露真实面貌。有些在IPO前夕公关和打点费用过高的公司就会在上市之后通过提高销售费用、提高管理费用、虚构支出等方式来收回上市成本,这样一来刚上市的公司必然会出现业绩变脸。而A股市场又缺乏对这类公司的追溯和问责机制,结果自然会有大量的公司前赴后继地前来IPO冲关,这也是证监会下决心清洗发审委和约束发审委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自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上任后,其家乡江苏的企业蜂拥上市,一举成为全国第一,而且有6家银行也冲关成功进入A股市场,而且大都是三四线的银行,而其他地方质量相对较好的银行和企业却未踏进资本市场大门,这其中究竟有无人为因素和发审委放水则很难分得清楚,这也是刘士余主席被人指责的口实,或许与他本人没有关系,但如果发审委为了刻意奉迎,则很难说的清楚,或许这也是触发证监会下大力气清洗发审委的原因之一。
整体而言,改变就是进步,无论步伐大小,只要不走回头路,对市场而言都是好事,毕竟其中利益盘根错杂,但这次改变相当于强化了内审机制,但外部约束机制、对发审委员的责任追溯机制依然缺失,权力发审机制并未动摇,市场化的注册机制并未形成,新的《发审委办法》依然是一个过渡性的安排。
因此,我们还是期待发行制度真正市场化的改革,发行过程全部透明化,发审委会议问答和发审委员工作流程应该全部网络公示,每个发审委员对每一次发审过程和结果签字时,明确通过与否决的原因,让外部了解其决策过程,如果违心投票和不负责投票,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和责任追溯,避免A股市场继续被人为输入有毒公司。
苏培科简介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CCTV财经评论员。境内外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者和特约财经评论员。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