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债券通”揭开面纱 中国债市开放驶入快车道

来源:金融时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距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今年将开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不到两个月,“债券通”便揭开面纱。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同意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通”。 …

距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今年将开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不到两个月,“债券通”便揭开面纱。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同意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通”。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债券通”是中国扩大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的新举措,为“以资产配置需求为主的央行类机构和中长期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一点接入”模式。“债券通”对于国内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资者和债券市场参与者都是一条通往更大业务机会的“快车道”。

   “一点接入”加速内地债市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参与投资者类型已经较多,但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债券通”为境外投资者以国际债券市场通行的模式投资境内债券市场提供了新的渠道,这一渠道更为便捷、交易成本更低。

   谢亚轩指出,此前制约中国债券市场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债券市场在交易清算、托管、信用评级、会计核算、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与国际规则不够接轨。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许多国际大型机构投资者已经接入香港交易结算系统。

   即将开通的“北向通”,允许香港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投资者经由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在交易、托管、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谢亚轩表示,这有助于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加快中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强调,“北向通”遵守现行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政策框架,同时尊重国际惯例做法。

   这样一来,“债券通”可以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一点接入”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谢亚轩表示,这第一个“点”或者“直通车”选择设立在香港,有利于巩固与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助于保持香港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初期开通“北向通”有望带来资本流入

   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的联合公告表示,“债券通”初期先开通“北向通”,且没有投资额度限制。谢亚轩表示,这显示了中国决策层向国际中长期投资者全面开放债券市场的态度和决心。

   目前国际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仍不到2%,远低于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提升的空间巨大。据估算,未来5年间,中国债券市场年均国际资本流入量有望超800亿美元。

   鄂永健指出,近期受货币政策收紧和强化金融监管的影响,债券市场低迷。“北向通”明确没有投资额度限制,预计开通后将给债券市场带来一定规模的增量资金,利好债券市场长期发展。

   “此外,'先北后南’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鄂永健指出,近期人民币汇率企稳、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有所减小,但外汇占款仍持续负增长、结售汇保持逆差,这表明仍存在一定的资金外流压力。在此情况下,“先北后南”有利于增加跨境资本流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相一致,体现了稳妥审慎开放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总体思路。

   推动境内外债市融合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鄂永健表示,“债券通”在推动境内外债券市场融合的同时,也能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处在从结算货币向计价、交易和储备货币发展的关键阶段。鄂永健表示,进一步提高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开放度,有利于境内外债市融合发展,既能为境外人民币提供投资回流渠道,又能充分发挥在岸人民币价格基准对离岸价格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在岸市场的人民币定价中心地位。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债券通’为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债券资产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快车道’,为中国债券市场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更为多样性的资金来源和更为丰富的配置理念。”谢亚轩表示。

   当然,从国际经验看,市场开放的主要风险之一是国际投资者可能带来更大的市场波动性。谢亚轩指出,从投资机会角度而言,国际中长期投资者更加倾向于选择中国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品种,更注重长期投资和配置的价值,因此可以推断随着“债券通”的逐步推进和中长期国际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中占比的稳步提升,利率债的相对投资价值可能更为突出。

上一篇:陶冬:商业银行缩表更可怕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