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何群荣:A股投资陷入空前的尴尬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昨天跟一个投资机构的投资总监交流,他向我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投资策略的尴尬,创业板不敢买,白马股逆势上涨,高高在上,配置的话也怕突然回调持续补跌。这可能是很多投资者遇到的尴尬。…

  昨天跟一个投资机构的投资总监交流,他向我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投资策略的尴尬,创业板不敢买,白马股逆势上涨,高高在上,配置的话也怕突然回调持续补跌。这可能是很多投资者遇到的尴尬。这种尴尬其实已经长达一年,在2016年上半年开始,我个人的投资策略全面转向消费白马龙头,我在很多文章也经常分析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所在的细分行业状况。我在一年之前,一直在建议身边的高净值客户全面转向白马股,但实际上,真正全面配置的也只是少数。

   4月份以来,A股全面监管的加强,引发了市场的持续回调,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持续下跌。其实次轮回调和1月初的回调也比较类似,属于监管加强下的全面回调。除了1月份的监管加强外,2016年的市场回调中,有三次大的回调和监管有很大的关系,不过那三次回调分别是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的三次监管。而今年4月份的这次回调,幅度比以前更大,中小市值的个股下跌速度更快,不少个股甚至创下之前股灾的新低。一个很大的原因是,4月份以来的金融市场监管,是三会全面监管,而不是一个管理部门的监管。

   我个人去年以来,一直认为监管会持续下去,因此,自去年二季度开始,我们的策略上,一直是建议对创业板谨慎对待的。在4月监管开始的时候,我也曾经认为,监管力度应该和之前类似,阶段性监管,市场休整之后,可能数月之后还会有新的监管措施出来。但是,事实证明,这次三会全面监管力度同样超出我的预期,这也使得我对于大盘指数的判断出现失误,结果是大盘下跌的幅度超出我的预期。

   对于未来而言,我个人有几点看法,首先,未来金融市场的监管,还会继续下去,当然也会是阶段性的。资本市场监管的持续加强,譬如对于上市公司定增并购重组等审核的大大加强,将继续抑制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外延增长空间。这可能使得,即便创业板经历了巨大的跌幅,目前的估值可能依然偏高。巴菲特说过,潮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失去了外延增长的空间,很多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本来已经乏力,高估值的紧箍咒让股价持续感受到压力。每次季报公布之后,这种压力就会显现。

   此前的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在2017年一季度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主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甚至超过创业板。虽然主板整体受化工、煤炭等传统行业业绩反转等因素影响,但是过去令人无限遐想的创业板业绩增长反而低于主板,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近期也有不少次新股一季度业绩频频变脸,让市场大跌眼镜。目前而言,创业板饱受高估值和外延空间压缩两大因素的抑制,当然,这两大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假设整体都有了宽松外延拓展空间,目前的高估值就不显得高了。而一旦监管的大方向不变,现在的估值无疑还是高了。因此,我们依旧认为,即便未来创业板有阶段性的反弹,其估值下行的大趋势依然无法改变。

   但创业板未来依然具备投资机会,我个人倾向于细分行业龙头,既然外延增长空间整体不在,就要寻找细分行业主营业务增长领先的公司,这类公司也更能在中低速的经济增长环境和各个行业的整合中,获得相对更好的发展机遇。

   其次,对于白马股,现在关注会不会和创业板一样比较尴尬呢?我觉得要区别对待,对于白马股的投资,一定要注意研究行业特征和业绩趋向。一季度白马股整体大幅上涨,家电和高端白酒领涨,但是一季报公布后,在家电和白酒行业,以及医药、食品等其他白马股,走势也出现了分化。因此,我们未来的策略依然是关注白马股,但一定要优选行业景气度较好的行业龙头,且需要持续跟踪细分行业和上市公司的业绩,做好应变准备。

   对于大盘怎么看?我个人认为,监管自然不会每天不断持续到年底,监管趋势会延续,但也是阶段性的。此轮监管主要是力度相对较大,也导致资金流出较大。但是整体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的经济都在往积极的趋势上走,国内的经济转型和改革将大力推进。基本面没毛病。此前我一直认为,白马股和蓝筹股(主要是政策受益的行业),依然会是今年大盘震荡上行的根基,中小市值的个股,则整体保持估值下行的趋势。目前我仍然维持这一判断。

   对于未来的投资,还补充两点,这也是我们以前就在一直强调的,一是自上而下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资本市场和政策、改革方向上的大格局的判断把握。另一个则是对于细分行业和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深度研究,我觉得,即便是去做中短期的投资,也应该找一些2、3年也值得看好的标的。只有大格局和小格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未来几年的投资才会有更好的收获。

上一篇:贾敬华:小米再次遭遇品牌信任危机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