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江濡山:经济陷入困局四大成因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最近两年,沉默不语的人越来越多,原因有二:一是“懒得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中国改革遭遇巨大利益冲突的特殊阶段引火上身,更何况说了也没有用;二是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经济局势,…

最近两年,沉默不语的人越来越多,原因有二:一是“懒得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中国改革遭遇巨大利益冲突的特殊阶段引火上身,更何况说了也没有用;二是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经济局势,一些大名鼎鼎的马屁专家也不敢信心满满地判定分析,因为搞不好会自找难堪,比如那位几年前就不断预判中国经济仍将高速增长二三十年的著名经济学家,还有那位提出L型增长模型的幕僚人士。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本不该整得这么复杂,尊重规律、策略调整就可以了,若总是人为瞎折腾,只能是劳民伤财、无济于事。今天,既然是小范围扯淡,我就放肆说几句,不妥之处,可以拍砖。

   中国经济陷入困局的四大成因

   第一个问题:这一届领导集团从2013年初履新开始,就注定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消化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夹生饭”上。面对新问题、新矛盾,只能策略应对。

   几十年改革开放一路小跑,中国经济一直是高速增长,因此掩盖了政治及经济体制层面的顽疾,体制层面的问题和矛盾几乎仍处于“出发原点”。保障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三个支撑点是:经济实力、治理体制、民主法治,只有一个点的硬支撑意味着什么呢?失衡!持久失衡的结果是什么?不言而喻。正因为只有“经济改革与发展”这一个点支撑着大格局,才直接导致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的成本不断攀升,并滋生且固化了四大难题:

   一是眼睁睁地看着自上而下的利益集团不断做大,并牢牢把控资源配置权和政策话语权;二是最核心的经济资源——土地,被扭曲配置,各级地方政府与各路财富大佬牢牢把控,而土地产权问题始终没有搞明白,导致建立在土地上的所有利益冲突不断加剧;三是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被少数人瓜分,大大小小的蛀虫们留给各级政府财政锅里的,只剩三两块肉和稀汤;中央政府明着要减税让利,地方政府实际上却加紧征税手段;四是中国改革及经济发展这艘“泰坦尼克”陷入困局、出现倾斜迹象后,人人忙于自救自保,没人从大局考量,有门道的加速资产转移,并逃之夭夭。

   更重要的是,上述诸多遗留问题和矛盾不断发酵的同时,新问题新矛盾又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形下,袖手旁观看热闹的人多、挑肥拣瘦说风凉话的人多、占着茅坑拉不出屎的人多,而撸起袖子真心实意干活的人少。能怎么办呢?只能是两手抓:一手抓投资保增长,这虽是老办法,但也没有更好更有效的办法;另一手抓“严控”,通过各种严控手段防范出现社会矛盾的连锁效应。从执政集团的角度来讲,诸多不得已的举措,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经济陷入困局的四大成因

   第二个问题:房地产不仅绑架了政府,也绑架了执政党和越来越多的民众,这已经是“市场化贪婪与体制性保守”交融在一起的顽症,注定需要温和型的策略长期性消化。

   最近一个时期,一、二、三线城市民众的神经,都被房子所牵动,越是发布禁令,越有买房冲动。各路专家也不断翻炒这个话题。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有格局及内在发展逻辑,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大概13年前我在内参上写过一篇文章,提示有关方面: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在绑架各级地方政府,过度商业化的房地产开发已经大大超越了城镇化发展速度,若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会很可怕。上周,青岛的齐先生到北京来,还提起那篇文章。可是,后来这种趋势愈演愈恶劣,最终导致执政党和民众也被房地产市场所绑架。这是因为:维护政治安定离不开稳定房地产市场,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买商品房。还有,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成长起来的产业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业拉动的,房地产市场若突然被打蔫,意味着很多行业和企业要倒掉。

   最近,朋友圈都在广泛传播马光远和许小年两位学者关于房地产的言论,这算是给民众上了一堂关于房地产市场和商品房价值的普及课。但并没有触及到本质逻辑。大家想想,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有其必然的深层原因。反过来理解就是:哪些人一直在盖房炒房大发横财,哪些人是冤大头背负所有成本。

   中国经济陷入困局的四大成因

   第三个问题:推动房价“恶性”上涨的两大逻辑:一是资源稀缺推动价格攀升,这是市场规律使然;二是货币泡沫注入地产市场,这是强盗逻辑使然。这两大逻辑合二为一,坐实了房地产商利益和地方政府财政收益,也使相关产业链受益者成为利益共同体。

   中国十三四亿人口,三分之二聚集在中国三分之一版图的东南地带。从市场角度看,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营商机会及回报高,房价不大可能降下来;越是限购,越是刺激购买欲望。从非市场角度来看,由于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绑架了国民经济和政府,其他实体经济、特别是地产产业链之外的实体产业发展,一直很落后。一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只能习惯性引发钞票,给资本市场放水,可是大水漫罐后,大量资金还是进入地产市场,推高了房价。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拼命印钞票,归根结底还是美国在印,中国跟着“量化宽松”,可美元是全球硬通货,多印了,全世界帮着一起消化泡沫,共同承担美国的通胀,可是人民币很疲软,多印了只能自我膨胀。这个逻辑是对的,但这不是根本,根本问题在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离不开宽松货币,只有央行的大量放水,才能暂时淹没问题和矛盾,但并没有解决问题。水下妖怪一旦成精,该怎么办?

   中国经济陷入困局的四大成因

   第四个问题:通胀也好、通缩也好,都不用担心,真正担心的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能不能严肃正视和破解两大难题:一个是公平——发展机会、资源配置、利益分享是否公平;另一个问题是国企与民企的地位与关系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经济结构自然会逐步趋于健康,否则,结构性矛盾不可能除根。

   现在不少幕僚和专家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心态慌张、不知所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口号、政策、会议、文件的确不少,但落实不下去,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落实、或者内心不愿意去落实。3月24日上午,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时,强调的一个主题是:要善始善终抓落实。他说: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这说明:各级党政机关落实中央决策,做得不咋地,既有客观难度,也有主管惰性。因此,中央发狠,还得加力落实。

   现在,决策研究机构、资本市场、财团首脑、幕僚大咖,心态似乎都很脆弱,市场稍有波动迹象,就手忙脚乱,怕天塌下来。比如,有些人不深入基层搞调研,整天就盯着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念经做文章,CPI、PPI、房价等数据稍有起伏,就神经兮兮地乱弹调。股市投资机构、散户、股评大嘴巴,更是缺乏定力,跟风炒作、快进快出,反而越陷越深。最近我听到一些人又在忽悠什么持续量化宽松货币和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要“要防止通胀”,否则,会出大问题。现在整个消费品市场是超规模的供大于求,怎么会通胀?前不久我去东北,老百姓的玉米已经跌倒每市斤三四毛钱,比去年下跌一倍多,由此引发鸡蛋和肉品价格开始走低,怎么会发生通胀呢?再说,没有适度的通胀,怎么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消除贫困难道永远靠财政扶贫么?

   中国经济陷入困局的四大成因

   我每年都要自费到农村及城市最底层做十几次调研。过去十多年的调研,以及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比照,我发现中国经济结构如此扭曲、深陷泥潭这么久,却并没有跌倒趴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运行有一个显著特征:国内经济“内循环”是相对健康的,即:国内生产、国内物流、国内消费的内循环是畅通的,且逐渐升级。大家可以看看近年来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这个数据,就应该明白。少数人对局势担忧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日趋衰退,且不断导致国民经济失血;特殊阶层及既得利益集团的财富不断缩水,而昧着良心发横财的日子已经不多。由此可见,十三四亿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运行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说,改革发展无论艰难到何种程度,广大老百姓都在默默无闻地、苦苦地支撑着。

   还有,我在调研中发现,现在城市大中超市有什么商品,农村中小超市也有同样的商品,特别是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农村的价格比城里低百分之三四十。为什么?因为农村大都是山寨产品。难道农民不知道是假冒伪劣产品吗?当然不是,农民也是在假冒产品中买相对较好的。本质原因是农民消费不起正牌产品。假若彻底消灭农村的假冒伪劣产品,整个农村的商业循环及农民的生活消费就会瘫痪。我们静心想想:一方面,亿万农民“心甘情愿”地接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伤害;另一方面整个农村市场又离不开这种伪劣的消费循环。这,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内循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显然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病症。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速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成效;二是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倒挂现象,需要严肃正视,否则农村经济扭曲发展的路子还漫长,农村社会矛盾会日趋尖锐;三是县域经济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公平透明、科学合理的终端补贴农产品机制。

   中国经济陷入困局的四大成因

   综上所述,有亿万民众的支撑,中国经济循环不会出现大的故障,但不等于经济循环之外的其他方面不会发生变故。破解当下经济难题,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不是玩概念、不是不惜代价地保国企、不是靠强大而粗放的投入保GDP增速,而是各级政府要以开放、开明、透明、坦诚的胸怀让人民大众理解国家及区域治理的难处,然后在“发展机会、资源配置、利益分享”等方面做到公平合理、一视同仁。

上一篇:易宪容:人民币贬值压力减弱了吗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