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亿城镇化地方爱恨交缠
来源:和讯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香港《经济日报》今日刊题为《25万亿城镇化地方爱恨交缠》的评论文章,作者对城镇化进程中风险的论述有参考意义,和讯网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下文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周…
香港《经济日报》今日刊题为《25万亿城镇化地方爱恨交缠》的评论文章,作者对城镇化进程中风险的论述有参考意义,和讯网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下文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周五结束后,有关新型城镇化的部署,陆续下达到地方政府,对地方官员来说,新型城镇化既是推不掉的政绩,但吞下费劲,爱恨交缠呢!
“这个香饽饽难咽啊!”不少地方官员得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详情后,都不约而同有这样的评语。这是由于习李高层对快将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十分重视,对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有着严格要求,不仅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以至生态安全方面,都有着明确的硬指标。
倡化解地方债风险却挺发债
特别是新型城镇化所需的庞大资金,也是以地方为主。习李高层一方面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
可是,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关于地方建立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来源时,却强调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即是说,习李高层既要求地方防控地方债风险,又提出通过发行地方债券,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这样强人所难,但新型城镇化却势在必行。
全国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需资金是一个天文数字。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内地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如果光靠财政资金来支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话,无疑迫着地方政府盲目举债,何能化解地方债风险呢?
引政府资金允民间资本参与
虽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尤其是要求地方政府开辟财源,建立相对健全的财政收入制度,包括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但须知道,现时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地方政府“不务正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不着力,反而大搞房地产,致使房地产相关收入,成为主要财政来源。因此,习李高层对此要拨乱反正,难度相当高。
除了庞大的建设资金外,对人的投资,也涉及高昂开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目前内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包括政府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各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新扩建等方面所需增加的财政支出,人均约为13万元。2030年前,预料将有近4亿农民要市民化,即这方面总财政支出约52万亿元。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未见其利,地方政府便须先行承担巨额财政支出。
央行发功撑政策性银行融资
当然,习李高层亦有着如意算盘,就是通过金融改革,特别是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引导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据悉,早在今年年初,央行下发的一份内部文件,即明确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并点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加大适合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
仅是未来3年,城镇化25万亿元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便有左右做人难之感,更何况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还有着“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绿色生态要求。地方官员面对这责无旁贷的政绩,怎能不爱恨交煎呢!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约束地方举债是稳宏观前提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