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治污应当防集体钝化逻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最近,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表示,土壤治理市场规模一旦打开,规模或达几十万亿。由于土壤治理难度较大,正在制定的土壤保护法将侧重保护性预测措施。有消息称,《土壤环境保护法》已列入第…
最近,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表示,土壤治理市场规模一旦打开,规模或达几十万亿。由于土壤治理难度较大,正在制定的土壤保护法将侧重保护性预测措施。有消息称,《土壤环境保护法》已列入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起草。环保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全国人大已明确,本届人大将立土壤污染防治法。
据悉,未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从五个方面考虑,即耕地优先保护,污染源控制,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实行土壤修复示范点,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等。坦白说,这是非常正确的方向,耕地优先保护与土壤修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民众健康与生态,相比于治理大气与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可能更棘手,而且土壤污染更隐秘一些,公众更容易关注到的是大气与水污染,但是这三者的治理缺一不可。比如健康的蔬菜与粮食,至少需良好的水、大气及土壤。
当然,污染源控制、风险管控以及监管能力,是最大的考验。因为这夹杂着利益、机会主义、寻租以及地方主义等。在很多地方,GDP主义依然左右着环保工作,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地方环保部门也常受制于地方集体行动逻辑,环保常让位于经济增长,这使得一些污染源(企业)并不能很好地应对其污染行为,因为违规成本较低。因此,未来治理土壤污染最关键在于如何突破地方主义,加强环保执行力。须知,即使有法,但执行力不够依然是枉然。
土壤治污,对待未来与历史应同等关注。土壤污染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已初步得到证实,此前相关部门也在排查土壤污染的具体数据,只不过,社会公众目前还不清楚具体的排查结果。如果说,只是倾向于防范下一步土壤污染,那么很可能对过去已污染的土壤不能给予足够重视。早在2011年,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就表示,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据专家说这已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数据。因此,对于土壤污染治理,没有什么轻重次序。排查工作应更为细致,需分类排查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于排查地区民众反映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应积极重视。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都建立了环境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准则,它们用于保护在污染区或附近居民的生活健康,主要考虑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日承受摄入量和背景值等。
土壤污染治理是环保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大气、水质及其他污染源等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会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而直接纳入城市土壤中,同时,土壤又可以作为一个介质,把土壤中的一部分污染物通过渗滤和扬尘带回水体(城市土壤直接接触浅层地下水)和大气,这是一个封闭循环。假如你只是防范未来的污染而忽视历史的,那么历史的那些已被污染的循环还将继续存在,并可能会消解我们对未来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