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宽是美国正常货币政策
来源:中国证券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同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关系,但美国经济恢复靠的也是宽松货币制度。同样的货币政策既能带来危机,又能拯救危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有两个目的:…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同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关系,但美国经济恢复靠的也是宽松货币制度。同样的货币政策既能带来危机,又能拯救危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有两个目的:第一,支持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形势;第二,压低利率和利率预期,促进消费和生产。
量化宽松政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2008年12月16日的联储会议之前,美联储主要向金融中介提供流动性,使用的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侧。这次会议后,联储将利率调到接近零(0.25%),大量买进政府债券,主要是创造货币,使用的是资产负债表的债务一侧。
QE3为美联储增加了7450亿美元的债务,在此之前,QE1和QE2已经使联储负债高达3.4万亿美元。根据美林银行的估计,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向美国经济注入了6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美国。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G20国家的总债务增加了30%。各国央行持有的资产从4万亿上升到10万亿美元,其中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就有2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和国民财富,特别是对收入较低的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造成了极大损害。当资产泡沫横溢的时候,既得利益集团利用各种理论来证明泡沫合理。2007年美国房产泡沫破裂后,根据达拉斯联储比较保守的估计,美国居民损失了14万亿美元的财富。即使今天有所修复,经济已经失去6年的发展时间。
同欧洲银行对欧洲经济的支持不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2009年开始,从紧急救援措施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正常政策。联储做了两件事:第一,用增加政府债务的方法帮助居民,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减债减负,将私人手里的杠杆效益转移到了政府手中;第二,用零利率和利率预期,人为地操纵“自然利率”和社会资金的价格。
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实行的是以一定通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是量化货币理论的体现。当时对货币政策的决策者来说,有两点很明确:第一,如果发生了高通胀再去纠正,社会成本会非常高;第二,货币政策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和难于预测的。
以通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旨在建立一个政策框架。在经济发展不超越这个框架的情况下,譬如说,2%通胀的上限和6.5%的失业率的下限,央行就让市场的价格体系调节经济发展,决定货币的自然利率。超出这个界限,央行就创造或销毁货币进行干预。按照弗里德曼的量化理论和卢卡斯的“货币中性论”,无论货币发行量有多大,货币总量代表的商品和服务是一样的。从长远来看,货币发行量对经济发展不会有实质影响,但货币发行量同通胀有1对1的关系,由于货币的发行量同通胀的相关性,商品和劳动的价格同货币的发行量就有了直接关系。根据卢卡斯的研究,在过去30年里,110个国家的通胀率同货币增长(M2)之间的简单相关率是0.95。因此,央行有可能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价格,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通胀的预期能决定货币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美联储管理通胀预期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控制通胀、实现从相机抉择的管理到按规则进行管理的转变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现在都是采用这样的政策框架。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窝心”数据掣肘QE退出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