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湖北“红河谷”探索“就近城镇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专家:需打破各自为政的产业屏障《加快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合作协议》)昨日在武汉签署。这里所提及的红河谷,并非宁静主演的那部电影,而是湖北汉江经济带上三个相邻…

专家:需打破各自为政的产业屏障

《加快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合作协议》)昨日在武汉签署。这里所提及的红河谷,并非宁静主演的那部电影,而是湖北汉江经济带上三个相邻的县级市。“红河谷”中的“红”指丹江口市(“红”通“丹”),“河”指老河口市,“谷”指谷城县。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红河谷”城区连绵成片后,面积有望超过2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有望突破1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并通过探索“就近城镇化”,形成县域综合体,成为鄂西北一个跨地市的新兴增长极。

县域综合体“样本”

2012年红河谷地区户籍人口158.57万人,辖区面积67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659公顷。

2012年湖北省县域经济考评报告显示,红河谷地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543.6亿元,占湖北全省比重2.44%;工业增加值310.05亿元,占比3.25%。

从城市规模来看,丹江口、老河口和谷城三地均属于小城市,均存在部分功能缺位的问题。丹江口市城区建设密度偏大,江南和江北的城镇发展差距较大,尤其作为水源保护地,城镇建设在空间和规模上受到一定限制。老河口市的城镇发展主要沿交通公路布局,用地条件较好,但市域狭小,缺乏腹地支撑。谷城的区位因素与老河口基本相似,但由于城区规模较小,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效益受到限制。

正基于此,三县市与其各自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合作协议》在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方面便提出,要加大工业园区之间的合作力度,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建立企业、项目跨行政区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

本报记者注意到,《合作协议》提及的具体合作产业领域仅为旅游业和农业,包括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编排,及整合区域内的农业优势资源,并未提及红河谷三地的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但实际上,处于十堰、襄阳两大汽车城的红河谷三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都面临着内部同质化竞争的难题,削弱了区域整体竞争实力。秦尊文因此建议,未来红河谷城市组群应加大区域内的汽车产业整合,实现规模效应和差异化战略。

秦尊文说,作为鄂西北人口集中、城镇密集区域,丹江口、老河口和谷城三地组团建设就是要在县域这个微观层次探索区域融合发展的方式和路径,形成县级地域综合体,为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提供“样本”。

探索“就近城镇化”

2012年,丹江口市城镇化率为46.33%,老河口市城镇化率为47.54%,谷城县城镇化水平为41.35%,在湖北省80个县域城镇化排名中分别位列第28、23、40位。如果将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作为一个城市组群综合考虑,城镇化率则为44.98%,仍低于全国(52.6%)、湖北(53.5%)的平均水平。

与众多中西部县级市的情况相似,红河谷地区亦是外出务工人员的重要输出地,主因是本地城镇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据《湖北红河谷城市组群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投入20万人以下小城市每吸纳1个人所付出的成本,如果同样投入到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则可吸纳6~8人。城市规模扩张后,能极大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事业部门的效率也倍增。通常认为,50万人~200万人规模的城市综合效益是最好的。

“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三地,分开来任何一地都难以达到50万人以上的城市规模,但合起来则可轻而易举跨过‘大城市’门槛。”秦尊文说,迈过这道门槛,城市规模效益得到彰显,吸引就业的能力大大增强,就会吸纳更多本地和附近人口聚集,通过这种“就近城镇化”模式改变中西部落后地区“扶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现象,有益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专家仍对小区域的城市组群提出担忧。他说,在县域城市组群建设初期,主要是避免简单的拼凑,尤其是要打破各自为政的产业屏障。但与大城市群不同的是,一旦小城市组群间实现一体化,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上级政府可能会考虑“化零为整”,将多个行政区合为一体,而这显然又不是各行政区长官们愿意看到的。

延伸阅读
上一篇:新疆兵团城镇化建设提速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湖北 红河谷 探索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