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要“稳”也要“活”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2013年进入下半场后,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形势确实愈加复杂。所谓稳中有为,就是要在种种复杂的形势中寻求突破,找到亮点。 言及经济形势的复杂,从内外部因素皆可看出。仅就外部环境而言…
2013年进入下半场后,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形势确实愈加复杂。所谓稳中有为,就是要在种种复杂的形势中寻求突破,找到亮点。
言及经济形势的复杂,从内外部因素皆可看出。仅就外部环境而言,不确定因素在增多,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这无疑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压力一直存在,转型与调整的使命艰巨。
今天的中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上处于“换挡”期,即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到中速增长期;同时,又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任何结构性调整不可能没有阵痛,就像在冬天不可能像春天里一样温暖;此外,中国经济还处于此前一些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这个时候讲稳中求进或稳中有为,必须充分考虑现实情形。
如此,经济政策的取向就显得颇为重要。面对现实,宏观政策理当求“稳”,微观政策则应更“活”一些。社会政策领域则要起到托底的作用,以便为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一个理想的状况,是宏观政策之“稳”、微观政策之“活”与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宏观政策上要“稳”,即当前必须坚持既定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严重超发的条件下,选择稳健货币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标,比较现实。但坦率而言,货币政策方面已难有太大的伸展空间。财政政策的实施方面,也有很多难处,但仍需要坚持结构性减税,在财政收支方面争取必要的平衡,并通过盘活财政存量、变现部分国资来为财政政策发力提供“弹药”。
宏观政策上要“稳”,还指要向市场继续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高层已经给出明晰信号,不会轻易干预经济增速——这是政府试图厘清自身边界的进步,未来还须继续坚持,不能随意出手干预市场。否则,市场会对政府行为缺少必要的稳定预期,市场扭曲的情形就有可能出现。当然,宏观政策要“稳”,不等于不采取任何微调措施。当条件变化时,微调有时候也是需要的。
微观政策方面,则要“活”。微观政策之“活”,就是要结合现实经济领域的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推出改革措施。向改革要红利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亦能清晰体现。比如,结合企业经营负担较重、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以及市场环境有时候难言公平竞争等问题,着手努力解决。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将充分展示政策的灵活性。
微观政策之“活”,也是指在谋求解决各类现实问题的同时,推动各种既定改革措施与政策真正落地。改革举措不能落实,就成了好看的花瓶。很遗憾也是必须要指出的,是现实当中改革政策没有真正落地的情形还有不少——比如欲击碎阻挡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说了很多年,就是难以实现。政策的执行需要有更大的成效,是为另一种“活”。
归结来看,短期内中央政府不会依靠刺激政策,而更希望形成改革红利。中国经济正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包括结构失调、增长方式须转型以及经济体制须改良,等等。如果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活”能够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将有助于上述深层次问题的求解。政府为市场提供一个更公正的市场环境,乃是当务之急。
当此之时,社会政策的托底也显得颇为必要。对弱势群体的襄助、稳定和扩大就业,以及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将助益于改善经济政策环境。一个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定是稳定地发展经济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