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稳增长”举措更偏向于民生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逼近“下限”,各界都在观望中国政府将推出怎样的“稳增长”措施。近期的一些信息显示,“扩大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只不过,与以往上马大项目不同,新一届政…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逼近“下限”,各界都在观望中国政府将推出怎样的“稳增长”措施。近期的一些信息显示,“扩大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只不过,与以往上马大项目不同,新一届政府更趋向于选择投资民生等欠账比较多的领域。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具体思路。一是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会议指出,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国务院扩大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方向,符合现代服务型政府科学执政的理念。可以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助于地方政府从行政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助于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完善城市管理,节约政府公共支出。正如有评论所言,政府扩大购买公共服务,不但使现代服务业有了发展平台,而且有别于扩大生产能力的产业投资,既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投资,亦是实打实的“有效内需”。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外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城市管理事务增多,政府将相关服务和权力外包给企业,但存在购买流程不透明、后续监管不力等问题,公权力被滥用,或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令公众满意。

  购买服务促进了政府转型,促使政府从财政资金的直接使用者向分配、监管者的间接角色转变。通过购买促使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弥补了政府作为官僚机构在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上的低效,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政府职能向“小政府、大社会”方向转变。因而,这一实践本身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透明的购买流程和完善的监管机制。独立的第三方监督管理机制非常重要,因为公共服务领域资金回报率的确定、成本的核算、价格的确定、服务质量的标准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经营者与监督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需要独立的监督机构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保证竞争的公正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推进公共服务提供的市场化,是因为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为政府提供了包括特许经营权在内的审批、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权力,很容易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滋生腐败。

  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薄弱环节。会议确定了市政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地铁轻轨等几大重要投资方向,并强调“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要指出的是,这些建设一方面可以强化城市的基础服务能力,同时也是加大投资的一部分,能够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推动。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规划将拉动上万亿元的投资。决策层现在的共识是,把资金投在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会造成重复投资,不会形成过剩产能,而且有利于调结构。其中,铁路建设是个重点。

  当下的稳增长,需要更多围绕民间资本展开,以民间投资为主体,而不是像以往那般,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充当投资主体。因为民间资本的投资更加灵活,更讲究回报,盈亏都由企业自身负责;而对于地方政府和国企来说,决策者的激励往往只与当期投资行为有关,至于投资的结果如何,成本能否收回,那是继任者才要考虑的事情。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也是导致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率低下、折旧率高、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

  如果能改变这样的投资模式,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也是一种转型,而且可行性更高。同样的投资项目,所不同的是,以往由地方政府或者融资平台直接上了,未来则应变为招商引资,向民间资本开放。地方政府要做的,更多是维护好当地的投资环境,专心当裁判,而非同时身兼运动员。这种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经济转型,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一系列转型的起点。只有民间经济活跃了,民间的财富逐渐积累,后续的消费型社会才有可能出现。不然的话,仅凭大而空的政府文件,要推动经济转型,只会是缘木求鱼。

  当然,向民间投资转型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不只有投资主体转变这一个方面。事实上,中国政府要想繁荣民营经济,还需要在简政放权、转换政府职能以及国企改革方面作出诸多努力。去年上半年陆续出台的民营经济“新36条”到现在已听不到多少声响,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国经济向以民间投资为主导的方向转型,只会是纸上谈兵。

延伸阅读
上一篇:营改增对物流运输企业的影响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增长 举措 偏向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