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莫要为其刺激经济政策追悔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7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执政联盟在参议院大选中胜出,这就为其之后的施政扫清障碍。而在其获胜后无疑会继续实施之前的刺激经济政策。笔者完全赞同国际投资大鳄罗杰斯的观点,即安倍推行…
7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执政联盟在参议院大选中胜出,这就为其之后的施政扫清障碍。而在其获胜后无疑会继续实施之前的刺激经济政策。笔者完全赞同国际投资大鳄罗杰斯的观点,即安倍推行的经济政策从长期来看是一场灾难。
所谓经济刺激政策,就是政府在短期内用负债或用扩大的货币供应等一系列方法来刺激经济。既然是刺激,那就是在经济运行不振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特有调控措施,这种政策措施只能短期使用。若长期使用,在药不对症的情况下,可能适得其反。
纵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刺激政策,日本经济在陷入“资本泡沫”破灭后的长期萧条期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财政政策总体上讲是扩张性的。其主要措施就是扩大国债发行、减税、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
货币政策主要采取了包括零利率、向短期金融市场大量供给资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倍于去年12月就任之后,立即启动了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更加激进的刺激经济政策,安倍此前用“三支箭”来形容自己的经济政策主张。
“第一支箭”是采用激进的货币政策,明确设定在两年内达成2%的通胀目标。“第二支箭”就是推出规模高达10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方案,希望藉以重振日本经济。“第三支箭”就是瞄准个人所得,同时减少妨碍企业投资的束缚以推动民间投资,让日本成为“全世界复苏的引擎”。
笔者认为,安倍还有一个“第四支箭”就是,日本计划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这可能是日本找到自身隐藏优势的良机。如今,前两只箭的短期效果似乎已经显现出来。
安倍在6月21日参院选举投票结束后表示,想实现日本人民的期望,这是本届政府就职后制定政策的唯一目标。“我们相信日本人民会推动我们去制定政策,并实现它。”并且,安倍胜选后信心满满地表示,将继续推动“安倍经济计划”并加快实施。
不过,包括“安倍经济学”在内的政策措施,尽管符合通货紧缩条件下刺激政策的需要,但是,长期的极度政策扩张却收效甚微。日本实施刺激经济政策20多年来,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1%。更为严重的是,长期刺激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个隐患就是巨额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压力。
可以说,上述长期刺激经济政策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安倍晋三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日本“经济病”的症结并非货币政策的保守,更不是财政政策不灵活,而是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空心化,兼之日本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国内市场保护过度,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缺乏弹性,以及由此造成的增长潜力枯竭。
此外,还有僵化的经济结构和因利益集团的强大势力而受到政府保护的低效率大企业。而在一个人口结构如此没有希望、经济结构看起来也不太有希望的国家,代表日本经济实力的潜在增长率(经济长期发展能力)一直处于低下状态,只想通过单纯的经济刺激政策来一举振兴已经疲弱了20年的日本经济,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安倍执意孤行,那终将要为其刺激经济政策付出代价。
所以,希望安倍胜选后最好还是丢掉狂热,回归理智,找出“经济病”的病根,为日本经济的真正振兴制定更加正确的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首先,日本需要进行内部改革,大胆地“去监管化”,并出台鼓励创新的政策,寻找新的增长点。日本经济要想重振并实现稳定增长,需要重建需求,并寻找新的扩大内需的增长点,坚持走“产业投资立国”的创新道路,即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在民间投资活动的带动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其次,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财团机制的企业优势,克服该机制的“组团式衰落”,从而摆脱当下的“日本式困境”。更要以综合性的财团作为依托,在全球建立自己的网络,从而担负起日本对外贸易、海外投资的重担。
再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近期以来,日立与三菱重工的能源资源调整、日立与富士重工的新能源资源调整、松下事业体制改革、荏原制作所与三菱商事、日挥整合水资源产业、索尼、松下、夏普、瑞萨等半导体产业重组等都在进行,今后会更加频繁。未来日本还需鼓励发展广泛涉及工业生产、高附加值的出口型农业、电网分离和重启核电、基础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推进与东亚的经济合作,推进与中韩和欧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等。
上述这些政策取向,应当在解决日本“经济病”方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