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济增长“下限”看下半年政策思路
来源:上海证券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汇丰银行昨天公布的中国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值为47.7,创下11个月以来新低,多个分类数据也创新低,其中产出指数为48.2,创9个月以来新低;就业指数初值降至47.3,创下52个月最低值。…
汇丰银行昨天公布的中国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值为47.7,创下11个月以来新低,多个分类数据也创新低,其中产出指数为48.2,创9个月以来新低;就业指数初值降至47.3,创下52个月最低值。制造业PMI萎缩之势在加剧。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源自转型压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在武汉调研时就说,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这番话有不少含义值得琢磨:中国是大国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搞泡沫化,工业化十分重要,而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中国的工业化要强调自主创新,今后不追求没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在二季度数据公布前后,为缓解各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李克强总理强调了“增量和存量”、“上限和下限”两大政策边界,进一步向市场阐述其发展思路。在日前的两个不同场合上,李克强总理都提到,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并处在合理区间,区间“上限”是防通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他表示,在目前经济运行逼近合理区间“下限”的情况下,要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使三者做到相互促进。
客观而言,中国经济的中速增长已经基本定局,中央政府确立“保下限”的边界,与其说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如理解为,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中国经济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
那么,“下限”到底是多少?新华社日前发表评论认为是7.5%,因中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评论又称,李克强总理的“保下限”实际是一种“底线思维”——这是新一届政府反复强调的字眼。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6.9%以上。可见,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增速低于7%这个“底线”是不允许的。
新华社此番言论具有很高的政策水平。可以这样说,当参考线明确后,未来几年的增长政策也呼之欲出了——当经济增长率仍在7%以上时,政府将主推调结构、促改革;而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则要以稳增长、控风险为主。
如果这真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对市场意味着什么?新一届政府调控新思维的核心很清晰,实际上是“三去”——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这涉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从宏观层面来看,去库存、去产能要解决的是产能过剩(有些是结构性过剩),中国过去投资过度,但消费不足。反映经济运行的负债上,就是近年中国的杠杆化不断加深,企业负债、政府负债都在不断增加。
具体来看,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货币政策。既然在上月下旬的“钱荒”时都没有推出放松政策,在下半年流动性趋于平稳时,推出的可能性当然就更小了。不过,在宏观调控“保下限”的基调下,相信货币当局会在信贷投放上较原有节奏适度放松。
二是房地产政策。现时强调最多的是建设长效机制,让短期的行政管制向长期的制度调节过渡,这表明政府依然会坚持房地产调控。更何况,诸如房产税这种长期制度建设并非朝夕之功,在这些制度能够良性运转前,短期的行政管制基本不会放松。
三是财政政策。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可能将成为下半年政策调整的一个亮点。此前,国务院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据估计,这部分沉淀资金有3万亿,中央政府有可能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各部委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央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认为,盘活存量的核心是定价,价格定不准,资源配置很难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产能过剩,核心是价格,金融结构提供金融支持的关键也是定价。
四是扩大内需,这可能是调整的重点。棚户区改造、铁路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宽带中国、4G建设及节能环保等,都是近期国务院明确提过的投资重点;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电子商务消费、消费金融及旅游休闲度假等,都被写入了政策鼓励的范围,料在可预期的未来将陆续跟进。至于城镇化,改革方案可能将于今年10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推出,由此带动诸多领域的改革和建设。
归纳起来,只要中国经济处于合理运行的区间,宏观经济政策就会维持既定格局,在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财政政策会维持积极态势,但财政资金使用有可能面临较大力度的调整,这是“盘活存量”的具体体现;货币政策不会显着放松,但可能会准备一些灵活的微调工具;产业结构调整则将会一如既往地向大力度推进。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