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走“独木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经济转型已经走到一个关键的当口。随着今年上半年一系列重要经济数据的披露,特别是在经历了财政的“紧日子”和“钱荒”的一片混乱之后,市场格外关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下半年会走出怎…
中国经济转型已经走到一个关键的当口。随着今年上半年一系列重要经济数据的披露,特别是在经历了财政的“紧日子”和“钱荒”的一片混乱之后,市场格外关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下半年会走出怎样的步伐。
如果说前两年的货币政策还在稳增长与控物价的矛盾中“左右为难”,那么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似乎更为明确——调结构。近期高层的一系列表态,不管是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还是扩大金融参与主体的范围,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调下,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央行无疑面临更大的挑战,毕竟其态度决定了下半年流动性的状态。而除了调节好货币总量,流动性的结构和流向也更为重要,若实行紧缩导致存量资金链断裂,政策的“底线”将难以守住。从“钱荒”事件中央行的表现来看,它虽然狠心了一把,“后娘”的面具却并没有持续太久,只不过是由“慈”变“严”,主要靠警告、震慑来压制风险偏好,促使商业银行以更加谨慎的方式来管理资产负债表,引导货币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其实,对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日前发布的“金十条”中已经给出明确的方向,即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银监会对此给出了权威解读——不因经济增速放缓转向宽松,也不因当前一时货币增长较快而转向紧缩。对于刚刚经历了“地震”的资金市场而言,这一表态预示着下半年流动性并不会像市场此前所担忧的那样偏紧,有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
另一方面,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仍然是下半年的大事件。
在国家统计局15日上午公布GDP(7.6%)数据后,财政部当天下午公布了上半年财政数据,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万8千591亿元,增长7.5%,跑输GDP。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财政收入都是跑赢GDP增速的,这显示出今年上半年增收的难度在加大。
在宏观经济状况不佳导致企业效益滑坡、外贸表现亦差强人意的情况下,加上持续推进的减税“组合拳”,财政收入不能独善其身是理所当然的。但也不必为现在的财政支出压力感到恐慌。毕竟中国财政收入的绝对数值仍处在高位,且下滑幅度仍可承受。
正在推进中的“营改增”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切入口。这个财税体制改革的大“手术”,实施的目的不仅是要减轻企业税负和合理优化税制这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这一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达到转变政府职能和中国经济转型的长远施政目标。
当减税成为不得不为之的事情,意味着下半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增幅也不会太高,那最需要面对的就是财政紧日子怎么过的问题。政府减支是必然的方向之一,就像李克强总理曾经说的:“能让民间办的让民间去办,能让社会办的让社会去办,好多事情政府应该放手让社会、让民间、让民营企业去办。放水养鱼让民间,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促进发展,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到了需要慢下来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走“独木桥”,而是必须要和信贷、监管、产业等多重政策协同发力,才能出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