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向未来--六评当前经济形势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经济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并存,转型升级遭遇阵痛摩擦。中国经济在进入结构转型期后,尽管潜在生产率有所下降,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有所增强,但增长动力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有理由相信…
经济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并存,转型升级遭遇阵痛摩擦。中国经济在进入结构转型期后,尽管潜在生产率有所下降,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有所增强,但增长动力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明天会更好”。
经济增长在“七上八下”间走稳是大概率
初步核算显示,经历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速反弹后,今年前两季度我国经济分别增长7.7%和7.5%。经济增速的连续小幅放缓,引发了一些悲观情绪。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对此表示,当前经济增速的回落一方面是潜在生产率下降的客观反映,并非中国经济独有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积极推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进行主动调控的结果。
“由于内部支撑条件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中国经济增速从过去10%的台阶下降到现在7%到8%的台阶。这不是短期的起伏变化,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仍是较高的,而且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下台阶”的过程中,就业等主要指标仍处在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控制在年度4.6%的目标以内。
“以往经济增速低于8%,往往就业会受冲击。而现在就业等各方面形势比较稳定,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经过前期努力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从目前市场需求走势看,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进一步增强,下一步经济增长在“七上八下”间走稳是大概率。
以调结构促改革应对近忧远虑
面对时下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宏观政策如何兼顾防止“失速”的短期目标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一个共识正在形成: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要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与促改革。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好改革红利,可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今年以来,沿着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思路,一系列有利于经济转型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
4月至6月,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共取消和下放了165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这有助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6月15日起,全国铁路货运从计划全面走向市场;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8月1日起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将扩大至铁道、通信等行业,服务业发展有望因此进一步提速……
“新一届政府已经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在保持宏观调控总基调不变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深化改革上。”王军说。
他认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改革下一步还要向“深水区”迈进,在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加快推进。
只要我们创新思路,找准着力点,把稳增长、调结构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必将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打开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新空间
山东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禽肉出口的龙头企业。诸城外贸董事长王金友告诉记者,外贸业务经营压力日趋增大,企业已经将眼光瞄准了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计划在稳住出口规模的同时,将经营重心逐步向国内转移。
企业是组成市场经济肌体的细胞。这家外贸企业的“向内转”实际上透出了中国经济正面临的重大命题: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外需环境,国内也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复杂形势,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与动力何在?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内需仍有巨大空间,存在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区域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升级等诸多发展机遇。
“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聚合点。”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加之还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将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
专家们还认为,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选取了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消费领域等精准切入,体现了把拉动内需和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和条件。”盛来运表示,通过艰苦努力和扎实工作,相信完成今年的发展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是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