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拍卖遭遇两年来首败,新一轮钱荒来袭。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地方债务问题因为审计署和财务部发布的相关报告再次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财政部公告显示,首批地方政府债券于6月14日招标发行,安徽、新疆、甘肃、福建四省区的债券发行总量为422亿元。有媒体…
地方债务问题因为审计署和财务部发布的相关报告再次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
财政部公告显示,首批地方政府债券于6月14日招标发行,安徽、新疆、甘肃、福建四省区的债券发行总量为422亿元。有媒体从一些省份的资金安排计划中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发债融资将用于偿还到期地方债。
恶性循环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看到,用新债还旧账的做法成为了引发市场焦虑情绪的导火索,同时为地方债隐性风险的爆发埋下伏笔。
数据显示,2011年和2012年,中国的地方政府分别发行了2000亿元和2500亿元的债券,而今年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规模为3500亿元,较去年的2500亿元大增40%。
有评论认为,在如此庞大的债务数据面前,各地政府在偿付方面似乎显得有些信心不足。然而,新发债券只能为上期债券的偿付风险买单,若任由此“滚雪球”效应持续下去,谁又将为政府发行的第N次债券的风险买单呢?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地方债发行用新债还旧债已经是一个明显的现象,而且有陷入恶性循环的迹象。这是一个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事实,但是的确在继续恶化。”
“地方政府债务愈来愈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其债务数额大、隐性风险高,对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潜在威胁。这一现象在个别省份较为突出,一些经济较为活跃的省份这一现象暂时不明显。”郭凡礼说。
虽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还未显现出新债偿旧账的巨大风险,但是,我们亦不敢断言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省份不被拖入泥潭。
债务增速过快
审计署发布的地方债报告则显示,36个地区去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近13%。而上述也提到,今年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规模为3500亿元,较去年大增40%。
通过数据的对比不难发现,新增量在不断扩大,旧债未偿付余额也在增大,那么此增长速度是否属于正常呢?
郭凡礼表示,两年来的债务余额增速近13%,其速度相对过快,这与近两年宏观经济不景气等有一定的关联。短期内国内地方债的增速有可能继续加速,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还未根本改变,用新债还旧债势必形成恶性循环,势必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据了解,虽然地方债发行量巨大,但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债的发行目的为扶持当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果说新发债券的增量能够显示出地方建设的雄心,那么被舆论指为“形象工程”的项目又是给地方债的投资抹了黑。
近年来,随着媒体曝光度的集中,地方形象工程有所遏制,但是依然不排除一些政府官员巧设名目,实施一些“面子工程”。发行新债用在这些地方实在是得不偿失。
依赖土地出让不是长久之计
通过查阅资料不难发现。用土地出让所得收入作为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收入的做法被众多省份所采用。但是,这也是地方债务问题重大的风险点之一。
2011年的审计结果表明,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2010年底,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2012年底,4个省、17个省会城市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7746.97亿元,占这些地区债务余额的54.64%,比2010年增长1183.97亿元,占比提高3.61个百分点。
而上述地区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比2010年减少135.08亿元,降低2.83%,扣除成本性支出和按国家规定提取的各项收入后,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减少179.56亿元,降低8.82%。
这些地区2012年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73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对此,郭凡礼评论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势必会增加债务的隐性风险。中央对房地产(行情专区)市场调控不放松,地方政府虽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依然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目前的土地财政具有不可持续性,地方政府若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实体经济,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那么风险点的爆发可能与楼市泡沫的破灭有紧密的相连。
延伸阅读
- 上一篇:资金收紧 国债流标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