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差缩水 贸易平衡趋势促中国经济调结构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日,美国银行估算我国今年前4个月的实际贸易顺差约为60亿美元,不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10亿美元的一成。我国常年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俊峰看…
近日,美国银行估算我国今年前4个月的实际贸易顺差约为60亿美元,不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10亿美元的一成。
我国常年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俊峰看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官方数字肯定有问题。“人民币在升值,人们希望把更多外币换成人民币,在贸易中表现为出口。即便是正常贸易,把价格抬高一下,就把更多的外币换成人民币,也就是出口额度大了。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国内企业都在进行这样的外汇操作。这很难管理,因为政府不能控制定价权。甚至有些根本没有产品出口,纯粹造假,究竟有多少很难估算。”王俊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研究室研究员申恩威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加工贸易中有一些第三国贸易等,反复计算,若剔除这些因素,对整个出口总额的影响相当大。
不过王俊峰强调,官方数字纵有水分,其中的绝大部分还是真实的。从货物出口来说,中国要素成本低,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产业链条配套方面也比较完备。“我们是制造大国,世界的制造工厂,参与了整个世界的产业链分工。采购原料或元器件在这儿加工,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这个过程中的溢价就是顺差的重要来源。”在他看来,美银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并不掌握,不过是一种臆测,“而且银行释放信息往往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所以单纯讨论数字意义不大。”
王俊峰强调,凡制造大国一般来说都是顺差。“顺差有什么好处?出口有利于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出口实际上就是指顺差。贸易顺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国家要富裕,就要靠贸易顺差汲取财富。说白了,就是在金本位前提下把世界上的黄金慢慢都弄到自己兜里。”但是,一味追求顺差并不是好事。若靠卖不可再生资源获得顺差是得不偿失的,靠加工、通过劳动获得溢价这种顺差是好的,但光出不进也不见得多好。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购买世界的最新的东西以提高本身后续生产能力。“总之,不能盲目地追求顺差,要评估其结构。”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除了外贸产品物廉价美之外,我国政策偏向出口,政府为鼓励扩大出口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目前这些因素的作用正逐渐减弱。“我国生产成本正在不断提高,产品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同时政策已从促出口向促内需转移。”
申恩威还表示,巨额顺差一直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王俊峰表示赞同:“金融危机之后,随着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常常人为地搞一些贸易保护。而且外部整个消费能力在下降,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之后,比较优势越来越小,油价再一高,物流成本增大,对中国的出口影响比较大。”
种种因素作用下,中国贸易顺差逐渐缩小。“顺差缩小是必然之势。多年的贸易顺差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性较强,出口对我国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若顺差缩小,中国经济应当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马遥说。
申恩威认为应当保持贸易大体动态平衡。“毕竟国际市场就这么大规模,受经济危机影响,处于萎缩状态,增长也不快,份额就那么大,中国需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化。从数量竞争转为求质量、求品牌。”
王俊峰也表示,从长远来看,大趋势还是要走向贸易平衡,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提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核心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现在很多产业都是产能过剩,很多产业一年的生产就超过整个世界的需求。结构要升级,推出新的产品来替代老产品,推动其更新,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伴随着一些夕阳产业的衰落,即使痛苦也得早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