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央企保增长惹争议 民营经济空间受挤压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4月23日,国资委主任蒋洁敏在经济形势通报会议上要求中央企业承担“保增长”重责,并要求央企增加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以上。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很大,今年第一季度…
4月23日,国资委主任蒋洁敏在经济形势通报会议上要求中央企业承担“保增长”重责,并要求央企增加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以上。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很大,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更让不少人开始担忧。此时国资委对央企提出“保增长”的要求,反映央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众所周知,央企利润除了像一般企业那样计提公积金和股东权益之外,还必须按比例向中央财政上缴红利,成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作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央企经营的一部分成果应归全民共享,因此,央企利润增加值的上升应是人们乐见其成的。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不少疑问。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央企具备普通企业无可比拟的资源与规模优势以及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原本几乎相当于政府机关性质的中央企业们开始面向市场转型,但直到现在也并未真正“市场化”,或者说,其市场性与机关属性并存,使其始终处于行业垄断地位,部分人也因此称其“并非真正的企业”。
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禁不住要问,央企10%的利润增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是不是意味着更大程度的垄断?当“保增长”成为一种光荣的政治使命,央企们会不会凭此“尚方宝剑”更理直气壮地向银行(行情专区)要贷款、向财政要补贴、向中央要税收优惠?如果是这样,央企的目标实现了,但更大部分的民营经济空间愈加受挤压,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绝非幸事。
“与民营企业相比,央企掌握着资金、资源、规模等先天优势,其业绩和利润的实现当然是更加容易。”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央企一般都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的龙头企业,如果央企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业绩、增加利润,对行业和经济的复苏能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但受体制因素的影响,央企的经营能力、市场把握能力并不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表示,在政治格局和国家的特殊国情下,有其独特的地位,必须要保有一定数量企业的国有性。近几年来国资委为央企改革做了大量工作,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借鉴国际经验,自己做了很多尝试,包括设置董事会、监事会等,还是有一定效果。“像这种规范化的建设对国企的治理探索和改善业绩有很好的作用。”他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但从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上说,集体决策的效率肯定低于分散决策,这是不用证明的。更为关键的是,央企给整个经济社会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制,就算有公平的意愿,操作起来也不可能实现,因为其背后是国家信用。”
罗仲伟谈道,企业的发展是微观的,它不好,宏观经济也不好。经济增长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对社会的安定有帮助。只有经济增长才能解决就业,才能稳定社会。对政府来说,第一位应该是就业。“我们可以思考,央企利润增长,解决了多少就业?并没有!反而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央企在市场上的地盘扩大,但对社会劳动力吸纳的贡献效应基本没有,反而挤占其他经济的发展空间。”
“央企的盈利与民企的发展其实并不矛盾,前提是在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否则央企的壮大必然以民企的牺牲为代价。”马遥说。
在罗仲伟看来,央企要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就必须要把背后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去掉。“一味强调央企的利润增长并不够,因为央企的利润增长意味着更大的资源占有和整个经济社会平均效率的降低。”
总而言之,减弱中央企业的机关性,提高其市场性,通过提升其内力,使其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担当起行业龙头重任,这样,央企利润的增加和增加值的扩大才能真正对“保增长”的目标有所贡献。
延伸阅读
- 上一篇:厦门商品房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