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者提中国经济增长独特观点引热议
来源:中国新闻网|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是因为生产率的提高”,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该院特聘教授朱晓冬提出与诸多经济界人士迥异的说法,引起与会人士热议。…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是因为生产率的提高”,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该院特聘教授朱晓冬提出与诸多经济界人士迥异的说法,引起与会人士热议。
中国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而朱晓冬认为,投资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早期是负的,近十年才是正的,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1.3%,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74%,1988至1998年时贡献率最低,但也达到61%,1998年至2009年最高,为81%。
他分析说,在中国1978年至2007年的总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中,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对总体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1.5个百分点,但随着农业在GDP中占比的逐渐减小,其对中国未来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将逐渐减少。非国有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对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2.27个百分点,这个增长源将继续推动中国未来生产率的增长。国有部门1998年经历了结构重组后,其生产率也开始快速提升。
“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生产率还存在资源配置扭曲等诸多技术上的问题,中国的生产率还只是美国的13%”,朱晓冬称:“中国提高生产率还有很大空间,未来中国保持高速增长同样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他认为,中国在提升生产率方面要发挥“后发优势”,就需要深化资本市场、劳动市场,以及金融、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关键服务业和上流行业的改革。
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交通银行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等与会知名财经人士,则仍然认为中国经济是由投资促动的,不过他们对“提高生产率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这一观点均表赞同。
唐建伟称,在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结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全球化红利也在减弱的背景下,未来中国保持高速增长的动力,需要由“资本投入(投资)切换至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李慧勇指出,改革才能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在“广义的收入分配改革、金融市场化、对相关经济领域放松监管”等方面,中国改革的空间很大。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中国本土创新步伐正在加速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